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8-3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8-19页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9-2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20-32页 |
1.3.1 高技术产业集群的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3.2 虚拟产业集群的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1.3.3 知识资本研究现状 | 第23-30页 |
1.3.4 相关研究评述 | 第30-32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32-3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32-33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33-34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34-36页 |
第2章 HTVIC 知识资本增值机理及机制框架 | 第36-63页 |
2.1 HTVIC 的含义和特征 | 第36-41页 |
2.1.1 HTVIC 的含义 | 第36-38页 |
2.1.2 HTVIC 的虚拟特征 | 第38-41页 |
2.2 HTVIC 知识资本内涵及特征 | 第41-44页 |
2.2.1 HTVIC 知识资本内涵 | 第41-43页 |
2.2.2 HTVIC 知识资本特征 | 第43-44页 |
2.3 HTVIC 知识资本增值的含义和条件 | 第44-46页 |
2.3.1 HTVIC 知识资本增值的含义 | 第44-45页 |
2.3.2 HTVIC 知识资本的价值属性 | 第45页 |
2.3.3 HTVIC 知识资本与物质资本的结合 | 第45-46页 |
2.4 HTVIC 知识资本增值系统的自组织机理 | 第46-53页 |
2.4.1 HTVIC 知识资本增值系统的四维结构 | 第46-47页 |
2.4.2 HTVIC 知识资本增值系统的自组织特性 | 第47-48页 |
2.4.3 HTVIC 知识资本增值系统的自组织动力学方程 | 第48-49页 |
2.4.4 HTVIC 知识资本增值系统的势函数分析 | 第49-51页 |
2.4.5 基于势函数的 HTVIC 知识资本增值系统自组织演化 | 第51-53页 |
2.5 HTVIC 知识资本增值机制的框架 | 第53-61页 |
2.5.1 HTVIC 知识资本增值系统的序参量识别 | 第53-55页 |
2.5.2 HTVIC 知识资本增值系统的序参量作用 | 第55-56页 |
2.5.3 基于序参量强化的 HTVIC 知识资本增值机制框架 | 第56-6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3章 HTVIC 知识资本价值创造机制 | 第63-86页 |
3.1 HTVIC 知识资本价值创造潜力分析 | 第63-64页 |
3.2 HTVIC 知识资本存量形成机制 | 第64-74页 |
3.2.1 HTVIC 知识资本存量形成的 CAS 特征和层次 | 第64-66页 |
3.2.2 成员层知识资本存量形成 | 第66-72页 |
3.2.3 集群层知识资本存量形成 | 第72-74页 |
3.3 HTVIC 知识资本存量增加机制 | 第74-85页 |
3.3.1 HTVIC 知识资本存量的适应度景观 | 第74-76页 |
3.3.2 HTVIC 知识资本存量的 NK 模型及仿真 | 第76-80页 |
3.3.3 基于关系强度和创新方式的存量增加 | 第80-83页 |
3.3.4 基于组织学习的存量增加 | 第83-8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4章 HTVIC 知识资本价值提取机制 | 第86-118页 |
4.1 HTVIC 知识资本价值提取能力分析 | 第86页 |
4.2 HTVIC 人力资本价值提取机制 | 第86-98页 |
4.2.1 HTVIC 人力资本投资优化 | 第86-94页 |
4.2.2 HTVIC 人力资本创新激励 | 第94-98页 |
4.3 HTVIC 组织资本价值提取机制 | 第98-113页 |
4.3.1 HTVIC 知识产权运营 | 第98-109页 |
4.3.2 HTVIC 跨区域文化整合 | 第109-111页 |
4.3.3 HTVIC 组织制度优化 | 第111-113页 |
4.4 HTVIC 关系资本价值提取机制 | 第113-117页 |
4.4.1 HTVIC 成员间合作信任增强 | 第113-116页 |
4.4.2 HTVIC 外部顾客信任增强 | 第116-11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17-118页 |
第5章 HTVIC 知识资本价值评估机制 | 第118-143页 |
5.1 HTVIC 知识资本价值评估主客体和机制架构 | 第118-121页 |
5.1.1 HTVIC 知识资本价值评估的主客体 | 第118-119页 |
5.1.2 HTVIC 知识资本价值评估机制架构 | 第119-121页 |
5.2 HTVIC 知识资本价值评估的组织机构 | 第121页 |
5.3 HTVIC 知识资本价值评估的指标管理机制 | 第121-137页 |
5.3.1 初始指标选择 | 第121-130页 |
5.3.2 初始指标确定 | 第130-136页 |
5.3.3 评估指标更新制度 | 第136-137页 |
5.4 HTVIC 知识资本价值评估的方法管理机制 | 第137-141页 |
5.4.1 评估方法选择 | 第137-138页 |
5.4.2 权重确定方法 | 第138-139页 |
5.4.3 综合评估方法 | 第139-140页 |
5.4.4 评估方法的动态调适制度 | 第140-141页 |
5.5 HTVIC 知识资本价值评估的保障机制 | 第141-14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42-143页 |
第6章 实证研究 | 第143-160页 |
6.1 滨海——中关村 ITVIC 背景 | 第143-145页 |
6.2 滨海——中关村 ITVIC 价值创造机制 | 第145-147页 |
6.2.1 ITVIC 知识资本存量形成机制 | 第145-146页 |
6.2.2 ITVIC 知识资本存量增加机制 | 第146-147页 |
6.3 滨海——中关村 ITVIC 价值提取机制 | 第147-149页 |
6.3.1 ITVIC 人力资本价值提取 | 第147-148页 |
6.3.2 ITVIC 组织资本价值提取 | 第148页 |
6.3.3 ITVIC 关系资本价值提取 | 第148-149页 |
6.4 滨海——中关村 ITVIC 价值评估机制 | 第149-157页 |
6.4.1 数据获取及处理 | 第149-152页 |
6.4.2 基于粗糙集属性依赖度和重要度的指标筛选 | 第152-153页 |
6.4.3 基于粗糙集知识粒度的权重确定 | 第153-154页 |
6.4.4 白化权评估及结果分析 | 第154-157页 |
6.5 滨海——中关村 ITVIC 知识资本增值建议 | 第157-159页 |
6.5.1 从成员角度促进 ITVIC 知识资本增值 | 第157-158页 |
6.5.2 从集群角度促进 ITVIC 知识资本增值 | 第158-159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59-160页 |
结论 | 第160-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162-174页 |
附录 | 第174-1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78-179页 |
致谢 | 第1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