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8页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1-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4-2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3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23-24页 |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24-27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4-2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1.4 论文创新之处 | 第27-28页 |
第2章 供应链弹性对供应链竞争力作用机制的概念模型构建 | 第28-51页 |
2.1 供应链柔性测度体系的构建 | 第28-33页 |
2.1.1 供应链柔性概念的界定 | 第28页 |
2.1.2 供应链柔性的形成过程分析 | 第28-31页 |
2.1.3 供应链柔性测度体系 | 第31-33页 |
2.2 供应链敏捷性测度体系的构建 | 第33-36页 |
2.2.1 供应链敏捷性概念的界定 | 第33页 |
2.2.2 供应链敏捷性的形成过程分析 | 第33-34页 |
2.2.3 供应链敏捷性测度体系 | 第34-36页 |
2.3 供应链脆弱性测度体系的构建 | 第36-39页 |
2.3.1 供应链脆弱性概念的界定 | 第36-37页 |
2.3.2 供应链脆弱性的形成过程分析 | 第37-38页 |
2.3.3 供应链脆弱性的测度体系 | 第38-39页 |
2.4 供应链弹性测度体系的构建 | 第39-42页 |
2.4.1 供应链弹性概念的界定 | 第39-40页 |
2.4.2 供应链弹性的形成过程分析 | 第40页 |
2.4.3 供应链弹性的测度体系 | 第40-42页 |
2.5 供应链竞争力测度体系的构建 | 第42-45页 |
2.5.1 供应链竞争力概念的界定 | 第42-43页 |
2.5.2 供应链竞争力的测度体系 | 第43-45页 |
2.6 概念模型的构建 | 第45-50页 |
2.6.1 供应链柔性与供应链弹性关系分析 | 第45-46页 |
2.6.2 供应链敏捷性与供应链弹性关系分析 | 第46页 |
2.6.3 供应链弹性与供应链脆弱性关系分析 | 第46-47页 |
2.6.4 供应链脆弱性与供应链竞争力关系分析 | 第47-48页 |
2.6.5 供应链弹性与供应链竞争力关系分析 | 第48-49页 |
2.6.6 概念模型 | 第49-50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3章 量表的效度与信度分析 | 第51-70页 |
3.1 问卷设计分析 | 第51-54页 |
3.1.1 问卷设计 | 第51-52页 |
3.1.2 量表设计 | 第52-54页 |
3.2 预测试 | 第54-62页 |
3.2.1 样本数据来源与收集 | 第54-55页 |
3.2.2 效度分析与信度分析 | 第55-62页 |
3.2.3 问卷定稿 | 第62页 |
3.3 正式测试 | 第62-69页 |
3.3.1 样本数据来源与收集 | 第62-63页 |
3.3.2 效度分析 | 第63-64页 |
3.3.3 信度分析 | 第64-6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4章 供应链弹性对供应链竞争力的作用机制实证分析 | 第70-83页 |
4.1 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 | 第70页 |
4.2 拟合优度检验分析 | 第70-72页 |
4.3 路径系数分析 | 第72-74页 |
4.4 模型效应分解 | 第74-76页 |
4.5 结果与讨论 | 第76-82页 |
4.5.1 实证结果 | 第76-77页 |
4.5.2 供应链柔性与供应链弹性的关系 | 第77-78页 |
4.5.3 供应链敏捷性与供应链弹性的关系 | 第78页 |
4.5.4 供应链柔性与供应链脆弱性的关系 | 第78-79页 |
4.5.5 供应链敏捷性与供应链脆弱性的关系 | 第79-80页 |
4.5.6 供应链弹性与供应链脆弱性的关系 | 第80-81页 |
4.5.7 供应链脆弱性与供应链竞争力的关系 | 第81页 |
4.5.8 供应链弹性与供应链竞争力的关系 | 第81-8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5章 基于供应链弹性的供应链竞争力培育策略 | 第83-88页 |
5.1 供应链弹性的培育 | 第83-84页 |
5.1.1 提升供应链柔 | 第83页 |
5.1.2 提升供应链敏捷性 | 第83-84页 |
5.2 供应链竞争力培育 | 第84-87页 |
5.2.1 为产品零部件设立标准 | 第85-86页 |
5.2.2 为库存设定冗余水平 | 第86页 |
5.2.3 保证供应源非单一性 | 第86页 |
5.2.4 设立危机应急小组 | 第86-87页 |
5.2.5 保证产品质量与形象 | 第87页 |
5.2.6 加大“大数据”技术投入力度 | 第8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结论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10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00-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
附录 | 第102-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