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长江口北槽水沙特性及悬沙浓度垂向分布规律
摘要 | 第7-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29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8-22页 |
1.2.1 国外河口悬沙浓度时空变化研究 | 第18-19页 |
1.2.2 长江口悬沙浓度时空变化研究 | 第19-21页 |
1.2.3 盐淡水混合、分层方面研究 | 第21-22页 |
1.3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2-25页 |
1.3.1 长江口自然概况 | 第22-23页 |
1.3.2 长江口来水来沙 | 第23-24页 |
1.3.3 悬沙粒度和浓度分布 | 第24页 |
1.3.4 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 | 第24-25页 |
1.3.5 北槽深水航道整治工程概况 | 第25页 |
1.4 资料来源及处理方法 | 第25-27页 |
1.4.1 野外观测布置与方法 | 第25-27页 |
1.4.2 室内实验 | 第27页 |
1.5 论文主要内容 | 第27-29页 |
第2章 北槽河道水动力特征 | 第29-39页 |
2.1 数据分析方法 | 第29-30页 |
2.1.1 单宽输水量及优势流计算 | 第29-30页 |
2.1.2 潮流准调和分析 | 第30页 |
2.2 潮流准调和分析 | 第30-31页 |
2.3 流速与潮位相位关系 | 第31-32页 |
2.4 流速时空变化特征 | 第32-36页 |
2.4.1 流速的时间变化特征 | 第32-33页 |
2.4.2 流速的空间变化特征 | 第33-36页 |
2.5 潮周期纵向单宽输水特征 | 第36-3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3章 盐度的时空变化特征 | 第39-47页 |
3.1 单宽输盐量及优势盐的计算 | 第39-40页 |
3.2 盐度时空变化特征 | 第40-44页 |
3.2.1 盐度的时间变化特征 | 第40-41页 |
3.2.2 盐度的空间变化特征 | 第41-43页 |
3.2.3 盐淡水混合变化过程 | 第43-44页 |
3.3 潮周期纵向单宽输盐特征 | 第44-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4章 悬沙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 | 第47-56页 |
4.1 单宽输沙量及优势沙的计算 | 第47-48页 |
4.2 悬沙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 | 第48-52页 |
4.2.1 悬沙浓度的时间变化特征 | 第48-49页 |
4.2.2 悬沙浓度的空间变化特征 | 第49-52页 |
4.3 潮周期纵向单宽输沙特征与机制分析 | 第52-54页 |
4.3.1 潮周期纵向单宽输沙特征 | 第52-54页 |
4.3.2 盐淡水混合对悬沙输运的影响 | 第5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5章 悬沙浓度的垂向分布特征和形成机理 | 第56-76页 |
5.1 悬沙浓度垂向分布特征 | 第56-63页 |
5.2 悬沙浓度垂向分布的形成机理 | 第63-69页 |
5.2.1 流速对悬沙浓度垂向分布的影响 | 第63-65页 |
5.2.2 盐度梯度对悬沙浓度垂向分布的影响 | 第65-69页 |
5.3 悬沙浓度垂向分布的经验预测 | 第69-74页 |
5.3.1 Rouse公式的大小潮适用性 | 第69-71页 |
5.3.2 Soulsby公式的大小潮适用性 | 第71-7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6-79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76-77页 |
6.2 不足及展望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8页 |
附录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