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1.1 焚烧厂垃圾渗滤液简介 | 第13-14页 |
1.1.1 垃圾渗滤液的来源 | 第13-14页 |
1.1.2 垃圾渗滤液的水质特性 | 第14页 |
1.2 国内外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技术及其发展 | 第14-23页 |
1.2.1 物理/化学法 | 第14-18页 |
1.2.2 生物法 | 第18-22页 |
1.2.3 生化-物化组合工艺 | 第22-23页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 第23-25页 |
1.3.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3页 |
1.3.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3-25页 |
第二章 混凝-生物处理组合工艺的运行特性 | 第25-34页 |
2.1 前言 | 第25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5-27页 |
2.2.1 垃圾渗滤液原水水质特性 | 第25页 |
2.2.2 混凝试验 | 第25-26页 |
2.2.3 生物处理工艺 | 第26-27页 |
2.2.4 其他分析项目及方法 | 第27页 |
2.2.5 实验仪器 | 第27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7-33页 |
2.3.1 垃圾渗滤液的混凝预处理 | 第27-28页 |
2.3.2 生物处理组合工艺的启动驯化 | 第28-32页 |
2.3.3 混凝-生物处理工艺运行特性 | 第32-3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UASB 反应器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动力学研究 | 第34-44页 |
3.1 前言 | 第34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4-37页 |
3.2.1 动力学模型 | 第34-37页 |
3.2.2 UASB 的水力冲击负荷试验 | 第37页 |
3.2.3 其他分析测试方法 | 第3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7-43页 |
3.3.1 不同 HRT 对 UASB 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37-38页 |
3.3.2 Monod 基质降解动力学模型 | 第38-39页 |
3.3.3 Modified Stover–Kincannon 基质降解动力学模型 | 第39-40页 |
3.3.4 Grau second-order 多组分基质去除动力学模型 | 第40页 |
3.3.5 基质降解动力学模型的评估 | 第40-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垃圾渗滤液生物处理出水的深度处理组合工艺 | 第44-51页 |
4.1 前言 | 第44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44-46页 |
4.2.1 生物处理出水水质特性 | 第44页 |
4.2.2 混凝试验 | 第44-45页 |
4.2.3 电解氧化试验 | 第45页 |
4.2.4 完全混合式活性污泥法(CSTR)试验 | 第45页 |
4.2.5 垃圾渗滤液可生化性试验 | 第45页 |
4.2.6 电流效率 | 第45页 |
4.2.7 其他分析项目及测定方法 | 第45-46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6-50页 |
4.3.1 混凝试验 | 第46-47页 |
4.3.2 电化学试验 | 第47-49页 |
4.3.3 组合工艺的实际处理效果 | 第49-5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垃圾渗滤液处置工艺中 DOM 组分变化特性研究 | 第51-59页 |
5.1 前言 | 第51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51-53页 |
5.2.1 原水水质及处理工艺 | 第51-52页 |
5.2.2 DOM 组分分离 | 第52页 |
5.2.3 紫外光谱分析 | 第52-53页 |
5.2.4 其他分析项目测定方法 | 第53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53-58页 |
5.3.1 组合工艺中污染物去除及 DOM 去除相关性试验 | 第53-56页 |
5.3.2 各工艺单元 DOM 紫外光谱分析 | 第56-5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9-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附件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