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概述 | 第9页 |
1.2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3 有限元法在国内外汽车分析方面的应用和发展概况 | 第10-11页 |
1.3.1 有限元法在国外汽车分析中的应用 | 第10页 |
1.3.2 有限元法在国内汽车分析中的应用 | 第10-11页 |
1.4 课题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11页 |
1.4.1 课题选题目的 | 第11页 |
1.4.2 课题的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12-13页 |
第二章 货车车架的设计理论基础 | 第13-21页 |
2.1 车架类型、货车车架的主要形式 | 第13-15页 |
2.1.1 车架的类型 | 第13-14页 |
2.1.2 货车车架的主要形式 | 第14-15页 |
2.2 选用的车架形式及结构 | 第15-16页 |
2.3 货车车架纵梁与横梁之间的联接方式及简化 | 第16-18页 |
2.4 货车参数及车架性能要求 | 第18-20页 |
2.4.1 货车的基本参数 | 第18页 |
2.4.2 货车车架的材料性能要求 | 第18-19页 |
2.4.3 货车车架的强度性能要求 | 第19-2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三章 有限元基本力学基础及相关软件 | 第21-27页 |
3.1 有限元基本理论 | 第21-24页 |
3.1.1 有限元法分析过程 | 第21-23页 |
3.1.2 有限元法的特点 | 第23-24页 |
3.2 车架有限元模型建立的原则 | 第24页 |
3.3 有限元软件的选择 | 第24-26页 |
3.3.1 前处理软件的选择 | 第24-25页 |
3.3.2 分析及后处理软件的选择 | 第25-2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四章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7-38页 |
4.1 引言 | 第27页 |
4.2 车架的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27-28页 |
4.3 车架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8-33页 |
4.3.1 网格划分前处理 | 第28页 |
4.3.2 车架有限元网格的划分 | 第28-29页 |
4.3.3 网格质量检查 | 第29页 |
4.3.4 shell 单元简介 | 第29-33页 |
4.4 静力分析基本理论 | 第33页 |
4.5 汽车车架刚度理论 | 第33-34页 |
4.5.1 汽车车架弯曲刚度 | 第33-34页 |
4.5.2 汽车车架扭转刚度 | 第34页 |
4.6 车架载荷分类 | 第34-37页 |
4.6.1 静负荷 | 第34-36页 |
4.6.2 动负荷 | 第36-37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五章 货车车架有限元静力分析 | 第38-47页 |
5.1 有限元分析的步骤 | 第38页 |
5.2 不同工况下货车车架有限元分析 | 第38-46页 |
5.2.1 满载弯曲工况 | 第38-41页 |
5.2.2 满载扭转工况 | 第41-43页 |
5.2.3 满载紧急制动工况 | 第43-44页 |
5.2.4 满载急转弯工况 | 第44-46页 |
5.3 联接处应力分析 | 第4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六章 货车车架有限元模态分析 | 第47-53页 |
6.1 模态分析理论基础 | 第47-48页 |
6.1.1 模态分析简介 | 第47页 |
6.1.2 模态分析基本理论 | 第47-48页 |
6.1.3 模态的提取方法 | 第48页 |
6.2 货车车架有限元模态分析 | 第48-52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3-55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