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保护管理论文--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论文--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论文

我国建立碳标签制度的公共政策路径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目录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5页
    1.1 研究背景第9-11页
    1.2 选题意义第11-12页
    1.3 文献综述第12-13页
    1.4 研究思路第13-14页
    1.5 研究方法第14-15页
第二章 碳标签认证制度概述第15-20页
    2.1 概念界定第15-17页
        2.1.1 碳足迹第15页
        2.1.2 碳标签第15-16页
        2.1.3 碳关税第16页
        2.1.4 碳交易第16-17页
    2.2 我国现有的相关认证标识第17-20页
        2.2.1 能源效率标识第17-18页
        2.2.2 中国环境标志认证第18页
        2.2.3 中国环境标志低碳产品认证第18-19页
        2.2.4 中国节能产品认证第19-20页
第三章 部分国家地区碳标签制度实践第20-27页
    3.1 英国第20-21页
    3.2 欧盟第21-23页
        3.2.1 政策背景第21-22页
        3.2.2 政策实践第22-23页
    3.3 北美第23-25页
        3.3.1 美国第23-25页
        3.3.2 加拿大第25页
    3.4 日本第25-27页
        3.4.1 政策背景第25-26页
        3.4.2 政策实践第26-27页
第四章 碳标签制度的公共政策属性第27-35页
    4.1 政策系统第27-30页
        4.1.1 政策主体第27-28页
        4.1.2 政策客体第28页
        4.1.3 政策环境第28-30页
    4.2 政策过程第30-35页
        4.2.1 政策问题第30页
        4.2.2 政策目标第30-32页
        4.2.3 政策决策模式第32-35页
第五章 我国建立碳标签制度的政策建议与展望第35-56页
    5.1 我国建立碳标签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35-39页
        5.1.1 必要性第35-37页
        5.1.2 可行性第37-39页
    5.2 设定政策目标第39-41页
    5.3 选择政策工具第41-43页
    5.4 明确政策主体第43-45页
        5.4.1 发展改革委第43-44页
        5.4.2 质检总局第44-45页
    5.5 落实政策执行第45-51页
        5.5.1 加强碳标签制度宣传,提高民众认知第45-46页
        5.5.2 制定碳标签制度执行计划第46-48页
        5.5.3 构建我国碳标签制度体系的设想第48-51页
    5.6 政策效果评估第51-56页
        5.6.1 建立评价标准第52-54页
        5.6.2 确定评价边界第54页
        5.6.3 完善评价手段第54页
        5.6.4 进行评价总结第54-56页
结语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59页
致谢第59-60页
附件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下一篇:HP公司履行环境责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