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综合治理现存问题和对策研究--以宁波市为例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选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1.1 选题研究的背景 | 第9-10页 |
1.1.2 选题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创新点 | 第14-15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3.3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5页 |
1.4 理论概述及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8页 |
1.4.1 整体治理理论 | 第15-16页 |
1.4.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第2章 宁波市流动人口成因以及特点 | 第18-24页 |
2.1 宁波市流动人口大量流入的原因 | 第18-19页 |
2.1.1 市场经济原因 | 第18-19页 |
2.1.2 制度政策原因 | 第19页 |
2.2 流动人口的对宁波市的影响 | 第19-20页 |
2.2.1 流动人口对宁波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19-20页 |
2.2.2 流动人口对宁波市社会资源分配的影响 | 第20页 |
2.2.3 流动人口对宁波市社会治安稳控的影响 | 第20页 |
2.3 宁波市流动人口的特点分析 | 第20-24页 |
2.3.1 流动人口的规模不断扩大 | 第21页 |
2.3.2 流动人口的结构变化明显 | 第21-22页 |
2.3.3 流动人口低收入偏低 | 第22页 |
2.3.4 流动人口的维权意识加强 | 第22-24页 |
第3章 宁波市流动人口综合治理模式分析及问题 | 第24-33页 |
3.1 宁波市流动人口综合治理模式分析 | 第24-30页 |
3.1.1 当前我国典型的流动人口管理模式 | 第24-26页 |
3.1.2 宁波市流动人口管理的演变 | 第26-28页 |
3.1.3 基于宁波市流动人口综合治理的分析 | 第28-30页 |
3.2 当前宁波市流动人口综合治理的问题 | 第30-33页 |
3.2.1 流动人口被动接受管理 | 第30页 |
3.2.2 流动人口违法犯罪率高 | 第30页 |
3.2.3 流动人口底数难以摸清 | 第30-31页 |
3.2.4 流动人口治理缺乏法律规制体系 | 第31页 |
3.2.5 流动人口管理成本高昂 | 第31-33页 |
第4章 宁波市流动人口综合治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33-42页 |
4.1 综合治理未成合力,管理呈碎片化 | 第33-36页 |
4.1.1 流动人口管理部门条块分割严重 | 第33-35页 |
4.1.2 流动人口管理部门之间协作机制不力 | 第35页 |
4.1.3 流动人口管理部门之间缺乏信息共享 | 第35-36页 |
4.2 管理手段较为滞后,信息化管理程度低 | 第36-38页 |
4.2.1 管理手段相对单一 | 第36-37页 |
4.2.2 信息化手段运用不足 | 第37-38页 |
4.3 基层管理队伍不强,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 第38页 |
4.4 制度工具功能有限,公共服务尚不均等 | 第38-40页 |
4.4.1 居住证办理门槛过高 | 第39-40页 |
4.4.2 居住证含金量有待提高 | 第40页 |
4.5 社会治理仍需加强,社会参与有待提高 | 第40-42页 |
第5章 对宁波市流动人口综合治理的对策和建议 | 第42-48页 |
5.1 优化治理模式,完善流动人口的综合治理机制 | 第42-44页 |
5.1.1 加强协调力度,增强协调部门权威性 | 第42-43页 |
5.1.2 整合部门资源,强化部门间协作机制 | 第43页 |
5.1.3 强化信息制导,推进信息化整合管理 | 第43-44页 |
5.2 强化社会治理,实现流动人口治理主体多元化 | 第44-45页 |
5.2.1 合理引导非营利性组织参与治理 | 第44页 |
5.2.2 鼓励流动人口及自治组织的参与 | 第44-45页 |
5.3 完善制度工具,多方面形成综合治理治理抓手 | 第45-48页 |
5.3.1 不断健全流动人口管理相关法规 | 第45页 |
5.3.2 全面拓展居住证公共服务属性 | 第45-46页 |
5.3.3 增加流动人口工作的资金投入 | 第46页 |
5.3.4 深入推进“以房管人”为有力抓手 | 第46-48页 |
第6章 结语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