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9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三、研究方法与论文架构 | 第14-17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二) 论文架构 | 第14-17页 |
第二章 运动式治理模式的一般解读 | 第17-23页 |
一、社会治理模式的基本类型 | 第17-18页 |
(一) 神治 | 第17页 |
(二) 人治 | 第17页 |
(三) 法治 | 第17-18页 |
(四) 德治 | 第18页 |
二、运动式治理模式的含义 | 第18-20页 |
(一) “运动”的政治学界定 | 第18-19页 |
(二) 政治学意义上“运动”的基本类型 | 第19页 |
(三) “运动式治理模式”的含义 | 第19-20页 |
三、运动式治理模式的特征 | 第20-23页 |
(一) 权威的治理主体 | 第20页 |
(二) 特定的治理客体 | 第20页 |
(三) 运动式的治理过程 | 第20-21页 |
(四) 高昂的治理成本 | 第21页 |
(五) 高效却短暂的治理成果 | 第21-23页 |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运动式治理模式的生成逻辑 | 第23-33页 |
一、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过程中的动员方法为运动式治理奠定了组织基础 | 第24-26页 |
(一) 经济动员 | 第24页 |
(二) 政治动员 | 第24-25页 |
(三) 文化动员 | 第25页 |
(四) 组织动员 | 第25-26页 |
(五) 情感动员 | 第26页 |
二、新政权确立的卡理斯玛权威为运动式治理提供了合法性基础 | 第26-27页 |
(一) 毛泽东的“超凡权威” | 第27页 |
(二) 卡理斯玛权威的常规化 | 第27页 |
三、宪政结构和党政结构的二元统一为运动式治理提供了制度支持 | 第27-28页 |
四、对社会改造和快速建成现代化国家的政治设计使运动式治理成为可能 | 第28-29页 |
五、实践过程中的不断探索使运动式治理成为一种惯性 | 第29-33页 |
(一) 革命思维的影响 | 第29-30页 |
(二)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 第30页 |
(三) 法治缺失的影响 | 第30-31页 |
(四) 盲目追求短期“政绩”目标的影响 | 第31-33页 |
第四章 运动式治理模式的演变与反思 | 第33-41页 |
一、运动式治理模式的阶段划分 | 第33页 |
(一) 1949——1978年的运动式治理模式 | 第33页 |
(二) 改革开放以后的运动式治理 | 第33页 |
二、运动式治理模式的演变 | 第33-37页 |
(一) 从高密度走向低频次:运动式治理模式的发展态势 | 第34页 |
(二) 从规训性转向生产性:运动式治理模式的内容转向 | 第34-35页 |
(三) 从群众转向官僚系统本身:运动式治理模式的目标追求 | 第35-36页 |
(四) 从全社会转向特定领域:运动式治理模式的逻辑理路 | 第36-37页 |
三、运动式治理模式的反思与评价 | 第37-41页 |
(一) 运动式治理模式在国家治理模式中的地位与作用 | 第37-38页 |
(二) 运动式治理模式实践的社会后果 | 第38-41页 |
小结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致谢 | 第47-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