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钢拱桥发展概况 | 第10-11页 |
1.2 桥梁施工监控技术发展概况 | 第11-16页 |
1.2.1 国内外桥梁施工监控发展概况 | 第11页 |
1.2.2 桥梁施工监控的内容 | 第11-12页 |
1.2.3 桥梁施工控制的主要方法 | 第12-15页 |
1.2.4 最优化施工控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落梁法成桥施工技术 | 第18-24页 |
2.1 落梁法成桥施工技术介绍 | 第18-20页 |
2.2 落梁法成桥施工的实际工程应用 | 第20-23页 |
2.3 落梁法特点 | 第2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钢管拱桥落梁成桥施工的控制方法 | 第24-32页 |
3.1 落梁法成桥施工技术特点和总体控制思路 | 第24-25页 |
3.1.1 施工和监控特点 | 第24页 |
3.1.2 总体控制思路 | 第24-25页 |
3.2 理论计算 | 第25-27页 |
3.2.1 桥梁结构分析 | 第25-26页 |
3.2.2 桥梁施工过程分析 | 第26-27页 |
3.3 落梁法施工最优化控制计算 | 第27页 |
3.4 几何变形控制 | 第27-29页 |
3.4.1 线形开环控制 | 第27-28页 |
3.4.2 线形测点布置 | 第28页 |
3.4.3 线形误差限值 | 第28-29页 |
3.5 应力控制 | 第29-30页 |
3.5.1 应力最大宽容度法控制 | 第29页 |
3.5.2 应力测点布置 | 第29-30页 |
3.6 吊杆力监控 | 第30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四章 最优化分析方法及其在落梁法施工控制中的应用 | 第32-56页 |
4.1 最优化分析方法的基本数学模型 | 第32-33页 |
4.1.1 目标函数 | 第32页 |
4.1.2 设计变量 | 第32-33页 |
4.1.3 约束条件 | 第33页 |
4.2 落梁法最优化控制数学模型及不同优化目标函数 | 第33-39页 |
4.2.1 落梁法最优化控制数学模型 | 第33-36页 |
4.2.2 最小二乘目标模型 | 第36-37页 |
4.2.3 最小能量目标模型 | 第37-38页 |
4.2.4 梁-拱-索三控目标模型 | 第38-39页 |
4.2 最优化数学模型的求解方法 | 第39-46页 |
4.3.1 最小二乘解法 | 第39页 |
4.3.2 区间消去法 | 第39-42页 |
4.3.3 坐标轮换法 | 第42-43页 |
4.3.4 步长加速法 | 第43-45页 |
4.3.5 罚函数法 | 第45-46页 |
4.4 落梁法算例优化分析 | 第46-55页 |
4.4.1 优化算例 | 第46-47页 |
4.4.2 最小二乘法 | 第47-49页 |
4.4.3 最小能量法 | 第49-51页 |
4.4.4 梁-拱-索三控法 | 第51-53页 |
4.4.5 三种方法比较 | 第53-5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工程实例 | 第56-79页 |
5.1 工程概况 | 第56-65页 |
5.1.1 位置 | 第56页 |
5.1.2 上部结构 | 第56-59页 |
5.1.3 施工方案 | 第59-62页 |
5.1.4 施工监控测点布置 | 第62-65页 |
5.2 理论计算 | 第65-68页 |
5.2.1 结构模拟 | 第65-67页 |
5.2.2 施工过程模拟 | 第67-68页 |
5.2.3 施工预拱度 | 第68页 |
5.3 落梁法施工的优化控制 | 第68-70页 |
5.3.1 顶升高度优化 | 第68-69页 |
5.3.2 千斤顶布置方案优化 | 第69-70页 |
5.4 龙桥施工控制成果 | 第70-78页 |
5.4.1 位移结果与分析 | 第70-73页 |
5.4.2 应力结果与分析 | 第73-76页 |
5.4.3 吊杆力结果与分析 | 第76-7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9-81页 |
6.1 结论 | 第79-80页 |
6.2 展望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6-87页 |
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与工程实践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