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5页 |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8-9页 |
1.1.1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1.1.2 选题的意义 | 第9页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9-11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9-10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3 该领域研究的相关综述 | 第11-15页 |
1.3.1 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2 国外的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1.3.3 简要评述 | 第14-15页 |
2 公私原义探析及公私观的历史衍化 | 第15-26页 |
2.1 公私原义探析 | 第15-16页 |
2.1.1“公”的含义 | 第15-16页 |
2.1.2“私”的含义 | 第16页 |
2.2 中国传统的公私之辨 | 第16-21页 |
2.2.1 孔子贵公 | 第16-17页 |
2.2.2 道家:道无私 | 第17-18页 |
2.2.3 法家:以法治国与废私立公 | 第18-20页 |
2.2.4 宋明理学:天理之公与人欲之私 | 第20-21页 |
2.3 明清时期公私观念的重构 | 第21-23页 |
2.3.1 李贽: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 | 第21-22页 |
2.3.2 顾炎武: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 | 第22-23页 |
2.4 近代思潮中的公私观思想 | 第23-26页 |
2.4.1 西方权利思想的传入 | 第23-24页 |
2.4.2 民族意识的觉醒 | 第24-26页 |
3 建国初期头三十年中共公私观教育思想的三次演变 | 第26-39页 |
3.1 1949 年—1956 年建国初期党的公私观教育的新发展 | 第26-31页 |
3.1.1 解放区农民的公私观教育工作——发动农民开展土改运动 | 第26-28页 |
3.1.2 建国初期开展整风整党运动,进行党性党风党纪教育 | 第28页 |
3.1.3 围绕抗美援朝批判崇美、恐美、亲美思想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 第28-30页 |
3.1.4 结合“三反”、“五反”斗争,进行防止资产阶级思想腐蚀的教育 | 第30-31页 |
3.2 1956 年—1966 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 第31-36页 |
3.2.1 党的八大对党建和党内思想教育的初步总结 | 第31-32页 |
3.2.2 围绕过渡时期总路线进行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 第32-33页 |
3.2.3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第33-35页 |
3.2.4“三面红旗”的错误对公私观教育的影响 | 第35-36页 |
3.3 文革时期“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对公私观教育的误导 | 第36-39页 |
4 改革开放时期中共公私观教育思想的推进 | 第39-47页 |
4.1 十一届三中全会使公私观教育实现历史性转折 | 第39-42页 |
4.1.1 坚持“公”的主导地位,坚持国家和人民利益至上 | 第39-40页 |
4.1.2“公”主体的多层次化和“私”地位的确立 | 第40-41页 |
4.1.3 公与私平衡互动、辩证统一 | 第41-42页 |
4.2 在改革开放中努力开创公私观教育的新局面 | 第42-47页 |
4.2.1 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 第42-43页 |
4.2.2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端正党的公私观教育 | 第43-44页 |
4.2.3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第44-45页 |
4.2.4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基本内容 | 第45-47页 |
5 新时代党的公私观教育思想 | 第47-54页 |
5.1 抓好“三观”教育这个根本 | 第47-48页 |
5.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确立 | 第48-49页 |
5.3 学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 第49-50页 |
5.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体现的公私观思想 | 第50-51页 |
5.5“三严三实”:党员干部站稳立场、树立“公私观、是非观、义利观” | 第51-54页 |
6 当代社会公私观念的解构与培育 | 第54-60页 |
6.1 正确认识公与私的辩证统一关系 | 第54-55页 |
6.2 以生产力发展为标准 | 第55-56页 |
6.3 防止公权对私权的干涉 | 第56-58页 |
6.4 树立公私兼顾的新道德观 | 第58-60页 |
7 结论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