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4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5-16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5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6-21页 |
1.2.1 高新区研究综述 | 第17-18页 |
1.2.2 高新区效率研究综述 | 第18-20页 |
1.2.3 文献综述总结 | 第20-21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1.4 可能的创新点 | 第21-22页 |
1.5 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22-24页 |
第2章 高新区经济效率评价及影响机制分析 | 第24-36页 |
2.1 高新区的特征及功能 | 第24-27页 |
2.1.1 高新区的特征 | 第24页 |
2.1.2 高新技术产业特征 | 第24-25页 |
2.1.3 高新区内高新技术企业特征 | 第25页 |
2.1.4 高新区功能定位 | 第25-27页 |
2.2 高新区经济效率评价及经济发展阶段分析 | 第27-29页 |
2.2.1 高新区经济效率界定 | 第27-28页 |
2.2.2 高新区发展阶段 | 第28-29页 |
2.3 高新区经济效率影响因素及机制分析 | 第29-35页 |
2.3.1 经济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第29-33页 |
2.3.2 经济效率影响因素机制分析 | 第33-35页 |
2.4 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中国高新区发展阶段与特征 | 第36-45页 |
3.1 政策引导下的初试阶段 | 第36页 |
3.2 数量快速增长与规模迅速扩张阶段 | 第36-39页 |
3.2.1 数量快速增长 | 第36-38页 |
3.2.2 规模迅速扩张阶段 | 第38-39页 |
3.3 从量到质的演变中逐步转向效率优先发展阶段 | 第39-41页 |
3.4 高新区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创新驱动的作用 | 第41-43页 |
3.4.1 高新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 第41-42页 |
3.4.2 高新区的经济发展对创新驱动的促进作用 | 第42-43页 |
3.5 小结 | 第43-45页 |
第4章 中国高新区经济效率评价及结果分析 | 第45-64页 |
4.1 效率测算方法 | 第45-48页 |
4.1.1 传统DEA方法 | 第45-46页 |
4.1.2 超效率DEA方法 | 第46-47页 |
4.1.3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 | 第47-48页 |
4.2 变量选取与数据描述 | 第48-51页 |
4.2.1 投入产出变量选取 | 第48-50页 |
4.2.2 样本与数据描述 | 第50-51页 |
4.3 高新区效率的DEA静态结果分析 | 第51-60页 |
4.3.1 综合效率分析 | 第51-54页 |
4.3.2 纯技术效率分析 | 第54-56页 |
4.3.3 规模效率分析 | 第56-57页 |
4.3.4 超效率分析 | 第57-60页 |
4.4 高新区效率的Malmquist指数结果与动态分析 | 第60-63页 |
4.4.1 Malmquist指数测算结果 | 第60-62页 |
4.4.2 区域效率分析 | 第62-63页 |
4.5 小结 | 第63-64页 |
第5章 中国高新区经济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第64-69页 |
5.1 影响因素选取 | 第64-66页 |
5.2 计量模型 | 第66页 |
5.3 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选取 | 第66页 |
5.4 样本描述性统计 | 第66-67页 |
5.5 实证分析 | 第67-68页 |
5.6 小结 | 第68-69页 |
第6章 中国高新区经济效率的提升对策 | 第69-76页 |
6.1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以优化经济环境 | 第69-70页 |
6.1.1 降低高新区企业经营管理成本 | 第69-70页 |
6.1.2 提高高新区企业办事效率 | 第70页 |
6.2 增加人力资本存量以加强人才聚集 | 第70-71页 |
6.2.1 吸引高端人才入驻 | 第70-71页 |
6.2.2 加大高端人才的培养力度 | 第71页 |
6.2.3 优化高新区人才结构 | 第71页 |
6.3 加大科技资金投入力度以提升高新区创新力 | 第71-72页 |
6.3.1 扩展融资渠道 | 第72页 |
6.3.2 优化政府资金投入方向 | 第72页 |
6.4 促进高新区规模扩张以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 第72-74页 |
6.4.1 合理引导高新区规模扩大 | 第73页 |
6.4.2 发挥高新区产业集群的优势 | 第73-74页 |
6.5 小结 | 第74-76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79页 |
7.1 结论 | 第76-77页 |
7.2 展望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致谢 | 第83-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