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诉讼的特征和识别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导言 | 第10页 |
第一章 虚假民事诉讼概述 | 第10-18页 |
第一节 虚假民事诉讼的概念、构成要件、特征 | 第10-16页 |
一、虚假民事诉讼的概念 | 第10-11页 |
二、虚假民事诉讼的构成要件 | 第11-12页 |
三、虚假民事诉讼的特征 | 第12-16页 |
第二节 违反诚信原则与虚假民事诉讼的关系和区别 | 第16-18页 |
一、虚假民事诉讼违反诚信原则 | 第16-17页 |
二、违反诚信原则与虚假民事诉讼的区别 | 第17-18页 |
第二章 虚假民事诉讼的分类 | 第18-25页 |
第一节 分类方法选择 | 第18-19页 |
一、分类的意义 | 第18页 |
二、分类标准选择 | 第18-19页 |
第二节 虚假民事诉讼的类型 | 第19-25页 |
一、谋取财产利益型 | 第19-20页 |
二、逃避责任型 | 第20-23页 |
三、规避法律型 | 第23-25页 |
第三章 虚假民事诉讼成因 | 第25-33页 |
第一节 社会环境及管理制度的影响 | 第25-28页 |
一、社会诚信缺失及道德约束下降 | 第25-26页 |
二、法官管理制度的影响 | 第26-27页 |
三、惩戒制度的缺失 | 第27-28页 |
第二节 民事诉讼的特点及影响 | 第28-33页 |
一、民事诉讼的自身特点 | 第29-30页 |
二、证据规则的影响 | 第30-31页 |
三、调解制度的缺陷 | 第31-33页 |
第四章 虚假民事诉讼的识别和防范 | 第33-42页 |
第一节 识别虚假民事诉讼的基本方法 | 第33-36页 |
一、警惕易发虚假诉讼的案件类型 | 第33-34页 |
二、通过行为特征予以识别 | 第34-36页 |
第二节 建立防范机制 | 第36-42页 |
一、适当强化法院职权 | 第36-41页 |
二、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 第41页 |
三、增强规制力度 | 第41-42页 |
结束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