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19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页 |
1.2.3 国内外研究评价 | 第16-17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 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 | 第18-19页 |
1.4.1 研究重难点 | 第18页 |
1.4.2 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基本概念界定 | 第19-24页 |
2.1 微文化 | 第19-21页 |
2.1.1 微文化的产生 | 第19-20页 |
2.1.2 微文化的内涵 | 第20页 |
2.1.3 微文化的特征 | 第20-21页 |
2.2 价值观认同 | 第21-24页 |
2.2.1 认同 | 第21-22页 |
2.2.2 价值观认同 | 第22页 |
2.2.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 第22-24页 |
第三章 微文化对大学生影响的实证研究 | 第24-31页 |
3.1 问卷设计 | 第24页 |
3.2 问卷分析 | 第24-31页 |
3.2.1 调查对象分析 | 第24-25页 |
3.2.2 微文化在大学生中的认知现状 | 第25-27页 |
3.2.3 微文化在大学生中的运用现状 | 第27-28页 |
3.2.4 微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影响 | 第28-30页 |
3.2.5 微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认同的影响 | 第30-31页 |
第四章 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分析 | 第31-39页 |
4.1 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困境 | 第31-32页 |
4.1.1 传播内容的繁杂性造成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 | 第31页 |
4.1.2 传播主体的个体性弱化了教育主体的主导作用 | 第31-32页 |
4.1.3 传播方式的交互性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准确性 | 第32页 |
4.2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影响因素 | 第32-36页 |
4.2.1 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主观因素 | 第32-34页 |
4.2.2 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客观因素 | 第34-36页 |
4.3 微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影响 | 第36-39页 |
4.3.1 微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积极影响 | 第36-37页 |
4.3.2 微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消极影响 | 第37-39页 |
第五章 微文化背景下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路径 | 第39-46页 |
5.1 提升教育双主体的微媒介素养 | 第39-41页 |
5.1.1 更新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教育理念 | 第39-40页 |
5.1.2 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 | 第40-41页 |
5.2 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面引领 | 第41-43页 |
5.2.1 加强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 | 第41-42页 |
5.2.2 加强“意见领袖”的话语领导权 | 第42页 |
5.2.3 推进网络法治化建设 | 第42-43页 |
5.3 创新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式 | 第43-46页 |
5.3.1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像化传播机制 | 第43-44页 |
5.3.2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体化教育模式 | 第44-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50-51页 |
附录 | 第51-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