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绪论 | 第7-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1.1.1 新的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能力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第7页 |
1.1.2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远程研修提供了坚实的平台和技术支撑 | 第7-8页 |
1.1.3 远程研修成为信息时代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 第8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8-9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9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5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4 研究内容与流程 | 第15-1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2.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7-22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2.1.1 教师与教师专业化发展 | 第17页 |
2.1.2 教师教育与教师培训 | 第17-18页 |
2.1.3 远程教育与远程研修 | 第18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8-22页 |
2.2.1 成人学习理论 | 第18-20页 |
2.2.2 教师发展理论 | 第20-21页 |
2.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1-22页 |
2.2.4 活动理论 | 第22页 |
3.远程研修的教学设计与基本模式 | 第22-29页 |
3.1 培训目标的制定 | 第23页 |
3.2 培训内容的选择与编排 | 第23-24页 |
3.3 远程研修的平台及功能介绍 | 第24-27页 |
3.3.1 远程研修平台的登陆 | 第24-25页 |
3.3.2 远程研修平台的主要功能使用 | 第25-27页 |
3.4 研修模式 | 第27-29页 |
3.4.1 课程学习 | 第27页 |
3.4.2 专业指导与研讨交流 | 第27-29页 |
3.5 组织和监督模式 | 第29页 |
4.教师远程研修现状的调研与数据分析 | 第29-45页 |
4.1 问卷设计与实施 | 第29-30页 |
4.1.1 调查目的 | 第29-30页 |
4.1.2 调查对象 | 第30页 |
4.2 问卷内容设计与实施 | 第30-32页 |
4.2.1 问卷内容设计 | 第30-31页 |
4.2.2 调查问卷的回收与统计分析工具说明 | 第31页 |
4.2.3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 第31-32页 |
4.3 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 第32-45页 |
4.3.1 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汇总 | 第32-34页 |
4.3.2 调查对象的学习需求 | 第34-38页 |
4.3.3 调查对象的学习互动 | 第38-42页 |
4.3.4 调查对象的学习评价 | 第42-43页 |
4.3.5 调查对象的学习效果 | 第43-45页 |
5.小学教师远程研修的对策建议 | 第45-56页 |
5.1 泰安岱岳区小学教师远程研修取得的成效 | 第45-48页 |
5.1.1 远程研修改变了教师的学习观念 | 第45页 |
5.1.2 丰富和优质的教育资源促进了教师专业的发展 | 第45-46页 |
5.1.3 开放的研修平台实现了教师跨学校和跨地区的交流 | 第46-47页 |
5.1.4 培训专家团队的指导提升了教师素质 | 第47页 |
5.1.5 全员参与研修提高了教师的整体素质 | 第47-48页 |
5.2 泰安岱岳区小学教师远程研修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48-53页 |
5.2.1 参训教师的培训理念滞后 | 第48-49页 |
5.2.2 研修内容不能顾及地区差异和教师个性化需求 | 第49-50页 |
5.2.3 研修中交流反馈机制有待完善 | 第50-51页 |
5.2.4 对培训教师的评价体系不完善 | 第51页 |
5.2.5 研修所得与实际教学脱节效果不佳 | 第51-52页 |
5.2.6 研修时间安排不够合理难以保证培训效果 | 第52页 |
5.2.7 个别乡镇与学校缺乏有力地管理保障 | 第52-53页 |
5.3 完善教师远程研修培训的对策建议 | 第53-56页 |
5.3.1 远程研修要不断满足教师的需求性 | 第53页 |
5.3.2 实现教师远程培训内容的多样性 | 第53-54页 |
5.3.3 加强研修指导教师和学员的交流互动性 | 第54-55页 |
5.3.4 创建多元化评价方式提高教师积极性 | 第55页 |
5.3.5 采用多样的教学策略确保学员培训的有效性 | 第55-56页 |
5.3.6 延长培训的开放时间让培训具有灵活性 | 第56页 |
5.3.7 加强对培训的组织领导使管理更具规范性 | 第56页 |
6.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附录一 | 第62-66页 |
附录二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