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导言 | 第9-16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9-10页 |
1. 素质教育的创新追求 | 第9页 |
2. 创造力危机—教育现状的审思 | 第9-10页 |
3. 个人求学经历与反思 | 第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2. 实践意义 | 第11页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四)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 研究目标 | 第14-15页 |
2. 拟突破难题 | 第15页 |
3. 论文创新或特色 | 第15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一、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内涵与表征 | 第16-20页 |
(一)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内涵 | 第16-18页 |
1. 小学生思维和学习的特点 | 第16-17页 |
2. 问题意识的内涵 | 第17-18页 |
(二)问题意识的表征 | 第18-20页 |
1. 发现问题 | 第19页 |
2. 提出问题 | 第19-20页 |
3. 解决问题 | 第20页 |
二、小学生问题意识的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一)哲学基础 | 第20-21页 |
(二)心理学基础 | 第21-22页 |
1. 发现学习理论 | 第21页 |
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1-22页 |
(三)教育学基础 | 第22-23页 |
1. 主体性教育理论 | 第22页 |
2. 教学的本质规定 | 第22-23页 |
三、小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调查 | 第23-31页 |
(一)调查基本情况 | 第23-26页 |
1. 调查目的 | 第23页 |
2. 调查对象 | 第23-24页 |
3. 调查方法 | 第24页 |
4. 调查工具 | 第24-25页 |
5. 调查实施 | 第25页 |
6. 调查结果 | 第25-26页 |
(二)存在主要问题 | 第26-31页 |
1. 自觉发现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比较匮乏 | 第26-28页 |
2. 主动提出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普遍欠缺 | 第28-29页 |
3. 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相对薄弱 | 第29-31页 |
四、小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成因分析 | 第31-41页 |
(一)小学生学习意识和能力限制 | 第31-35页 |
1. 学习动机不合理 | 第31-32页 |
2. 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 第32-34页 |
3. 学习归因方式存在偏差 | 第34-35页 |
(二)教师教学观念和能力欠缺 | 第35-38页 |
1. 教学观念不科学 | 第36页 |
2. 教学能力不强 | 第36-38页 |
(三)学校教学管理制度规约 | 第38-41页 |
1. 教学追求过度强调应试性 | 第39页 |
2. 教学组织形式比较单一 | 第39-40页 |
3. 教学评价机制僵化 | 第40-41页 |
五、小学生问题意识提高的策略 | 第41-53页 |
(一)转变学习方式 | 第41-44页 |
1. 自觉增强学习动机的内在性与稳定性 | 第41-42页 |
2. 养成严格要求自己的良好学习习惯 | 第42-44页 |
3. 学会自我反思,发挥主观能动性 | 第44页 |
(二)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过程 | 第44-50页 |
1. 树立科学“四观一意识” | 第44-47页 |
2. 坚持启发性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 第47-48页 |
3. 创造性地运用探究教学 | 第48-50页 |
(三)创新学校教学管理制度 | 第50-53页 |
1. 努力构建“以人为本”学校教学管理制度 | 第50-51页 |
2. 优化班级教学组织形式 | 第51-52页 |
3. 深入落实多元化教学评价机制 | 第52-53页 |
后记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附录 | 第57-71页 |
附录一 | 第57-60页 |
附录二 | 第60-63页 |
附录三 | 第63-64页 |
附录四 | 第64-65页 |
附录五 | 第65-66页 |
附录六 | 第66-68页 |
附录七 | 第68-69页 |
附录八 | 第69-71页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