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7-14页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7-8页 |
一、研究的背景 | 第7-8页 |
二、研究的目的 | 第8页 |
三、研究的意义 | 第8页 |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 第8-12页 |
一、对流程再造理论的研究 | 第8-10页 |
二、对政府部门流程再造的研究 | 第10-11页 |
三、海关系统相关实践 | 第11-12页 |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 | 第12-14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12页 |
二、研究思路 | 第12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四、难点与创新点 | 第13页 |
五、章节安排 | 第13-14页 |
第一章 海关审单作业模式发展与历史回顾 | 第14-23页 |
第一节 主要概念的界定 | 第14-17页 |
一、海关的性质与任务 | 第14页 |
二、海关监管的含义与范围 | 第14-15页 |
三、审单作业的内涵与任务 | 第15-16页 |
四、审单作业的基本原则 | 第16页 |
五、审单作业在海关监管中的基础作用 | 第16-17页 |
第二节 对外贸易发展与海关审单作业理念的变迁 | 第17-18页 |
一、"严格把关"阶段——新中国成立至1979年改革开放初期 | 第17页 |
二、"促进为主"阶段——1979年至1998年 | 第17-18页 |
三、"把关与服务平衡"阶段——1998年至2003年 | 第18页 |
四."风险管理"阶段——2003年至今 | 第18页 |
第三节 审单作业模式的发展与历史回顾 | 第18-23页 |
一、传统作业模式的产生与流程 | 第18-20页 |
二、现代集中审单作业模式概况 | 第20-23页 |
第二章 流程再造理论对海关审单作业模式发展的启示 | 第23-35页 |
第一节 流程再造理论及其政府应用 | 第23-28页 |
一、流程再造的含义 | 第23-24页 |
二.流程再造的目标 | 第24页 |
三、流程再造的指导原则 | 第24-25页 |
四、流程再造的方法 | 第25-26页 |
五、流程再造在政府部门的应用 | 第26-28页 |
第二节 流程再造在国外海关中的应用 | 第28-31页 |
一、美国海关二次中报与审核作业改革 | 第28-30页 |
二、日本海关简便作业模式 | 第30页 |
三、荷兰海关风险管理为中心的分类审单作业模式 | 第30-31页 |
第三节 国外海关流程再造经验的启示 | 第31-35页 |
一、以解决"双效"矛盾为再造的核心目标 | 第31-32页 |
二、以"顾客导向"为再造的基本原则 | 第32页 |
三、选取再造的关键环节----拓展审单作业时空 | 第32-33页 |
四、引入再造的关键技术-分类管理 | 第33页 |
五、遵循再造的基本规律--历经逐渐变化成熟的过程 | 第33-35页 |
第三章 当前海关审单作业模式流程再造实践的评析 | 第35-48页 |
第一节 海关审单作业模式流程再造的动因 | 第35-38页 |
一、现代化海关建设要求审单作业进行配套发展 | 第35页 |
二、贸易便利与强化征管的"双向"目标要求审单作业进一步优化 | 第35-37页 |
三、外贸主体多样化加大了海关审单作业难度 | 第37页 |
四、监管规范化、透明化要求进一步统一审单尺度 | 第37-38页 |
第二节 审单作业模式局部流程再造探索的得失分析 | 第38-42页 |
一、审单作业模式局部流程再造的概况 | 第38-40页 |
二、审单作业模式改革取得的进步 | 第40-41页 |
三、审单作业模式改革存在的不足 | 第41-42页 |
第三节 以青岛海关为例解构审单作业模式流程再造的问题 | 第42-48页 |
一、顾客与服务:企业参与不足影响流程再造效果 | 第44-45页 |
二、时间与空间:"两点论"瓶颈限制了流程再造空间 | 第45-46页 |
三、成本与效益:平均用力的资源浪费现象依然存在 | 第46页 |
四、效率与增值:功能的重叠与脱节制约了流程效能的提高 | 第46-47页 |
五、分散与集成:地区化服务与关区统筹管理的矛盾亟待解决 | 第47-48页 |
第四章 深化青岛海关审单作业模式流程再造的设想 | 第48-63页 |
第一节 审单作业模式流程再造的目标与原则 | 第48-50页 |
一、审单作业模式流程再造的目标 | 第48-49页 |
二、审单作业模式流程再造的原则 | 第49-50页 |
第二节 青岛海关审单作业模式流程再造的方案设计 | 第50-55页 |
一、规范外部申报数据源头 | 第51页 |
二、前置审单作业时空 | 第51-53页 |
三、优化中期分类审单 | 第53-54页 |
四、完善后期风险控制,建立批量复审机制 | 第54-55页 |
第三节 配套措施与要求 | 第55-60页 |
一、内外共促的申报质量管控机制 | 第56-57页 |
二、以流程为导向、专业为分工的组织结构关系 | 第57-58页 |
三、量化评估的企业分类管理机制 | 第58-59页 |
四、集成风险管理技术的信息系统 | 第59-60页 |
第四节 审单作业模式流程再造的效果评估 | 第60-63页 |
一、"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估指标 | 第60-61页 |
二、评估的结果预计 | 第61-63页 |
结论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