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军民企业技术融合模式的演化博弈论分析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4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2-13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第14-17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4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17-19页 |
1.4.1 研究的思路 | 第17-18页 |
1.4.2 研究的方法 | 第18-19页 |
1.5 本课题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 第19-20页 |
1.5.1 本课题可能的创新 | 第19页 |
1.5.2 本课题的不足 | 第19-20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 | 第20-32页 |
2.1 军民企业技术融合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3页 |
2.1.1 军工企业的概念 | 第20-21页 |
2.1.2 民用企业的概念 | 第21页 |
2.1.3 军民融合的范畴 | 第21-23页 |
2.1.4 军民企业技术融合 | 第23页 |
2.2 军民企业技术融合的理论 | 第23-26页 |
2.2.1 军民企业的融合性 | 第23-25页 |
2.2.2 军民技术的融合性 | 第25-26页 |
2.3 演化博弈理论 | 第26-32页 |
2.3.1 演化博弈论的概念 | 第26页 |
2.3.2 演化稳定策略 | 第26-28页 |
2.3.3 复制者动态方程 | 第28-30页 |
2.3.4 演化博弈论的应用及发展 | 第30-32页 |
第3章 我国军民企业技术融合的典型模式及成果推广 | 第32-40页 |
3.1 军民两用技术转移 | 第32-34页 |
3.1.1 军工技术转民用 | 第32-33页 |
3.1.2 民用技术转军用 | 第33-34页 |
3.2 合作开发军民两用技术 | 第34-35页 |
3.3 军民两用技术成果推广 | 第35-40页 |
3.3.1 两用技术推广的流程 | 第35-37页 |
3.3.2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现状 | 第37-40页 |
第4章 军民企业技术融合的演化博弈分析 | 第40-50页 |
4.1 演化博弈论的优势 | 第40-41页 |
4.1.1 建立在有限理性基础上 | 第40页 |
4.1.2 演化博弈论有时间感知 | 第40页 |
4.1.3 能够分析多个均衡时的博弈结果 | 第40-41页 |
4.1.4 考虑随机因素 | 第41页 |
4.2 模型的基本选择及基本假设 | 第41-44页 |
4.2.1 模型的选择 | 第41-42页 |
4.2.2 演化模型的基本假设 | 第42-43页 |
4.2.3 模型中博弈双方的收益矩阵 | 第43-44页 |
4.3 军工企业利益博弈 | 第44-47页 |
4.3.1 模型的构建及求解 | 第44-45页 |
4.3.2 稳定性分析 | 第45-47页 |
4.4 民用企业利益博弈 | 第47-48页 |
4.4.1 模型的构建及求解 | 第47-48页 |
4.4.2 稳定性分析 | 第48页 |
4.5 博弈结果分析 | 第48-50页 |
第5章 完善军民企业技术融合模式的对策建议 | 第50-55页 |
5.1 完善双向传导的信息交流平台 | 第50页 |
5.2 完善军民企业保密工作 | 第50-51页 |
5.3 鼓励军工企业采用民用标准 | 第51-52页 |
5.4 完善中介机构机能和作用 | 第52-53页 |
5.5 重视军民两用技术人才培养和引进 | 第53-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