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角色共生体构建研究--以N校M班为例
内容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30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0-11页 |
(一)成人对学生在班级内日常生活的遮蔽 | 第10页 |
(二)班级内同学之间角色问题的触动 | 第10-11页 |
(三)问题域的形成 | 第11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一)关于班级共同体的研究 | 第11-13页 |
(二)关于学生角色的研究 | 第13-15页 |
三、概念界定 | 第15-23页 |
(一)角色 | 第15-19页 |
(二)共生体与共同体 | 第19-22页 |
(三)角色共生体 | 第22页 |
(四)班级共同体与班级角色共生体 | 第22-23页 |
四、研究问题及目的 | 第23-24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24-27页 |
(一)文献法 | 第24页 |
(二)观察法 | 第24-25页 |
(三)问卷法 | 第25-26页 |
(四)谈话法 | 第26页 |
(五)研究方法运用的教育和教育学立场 | 第26-27页 |
六、研究意义 | 第27页 |
(一)有助于从角色的意义上认识学生的存在状态 | 第27页 |
(二)有助于更加全面理解学生的班级生活 | 第27页 |
(三)有助于挖掘班级角色系统的正面价值 | 第27页 |
七、田野地点 | 第27-30页 |
(一)田野点选择 | 第27-29页 |
(二)田野点概况 | 第29-30页 |
第二章 班级日常生活中的角色分化 | 第30-52页 |
一、班级成员间非正式角色的分化 | 第31-45页 |
(一)课堂情境 | 第31-37页 |
(二)课间情境 | 第37-45页 |
二、班级成员间正式角色的分化 | 第45-49页 |
(一)班级日常职位的分工设置 | 第45-47页 |
(二)集体角色扮演者之间的沉默 | 第47-49页 |
三、角色之前台与后台的分化 | 第49-52页 |
第三章 角色分化的不利方面及其成因 | 第52-67页 |
一、角色分化的不利方面 | 第52-62页 |
(一)同班同学之间教育关系的替代 | 第52-54页 |
(二)班级成员之间互动关系的瘀滞 | 第54-58页 |
(三)角色对教育主体本身的压制 | 第58-62页 |
二、角色分化的不利方面的成因 | 第62-67页 |
(一)班级职位之间互动关系的缺乏 | 第63-64页 |
(二)课间情境下相关角色缺乏关联整合 | 第64-65页 |
(三)课堂情境中师生之间互动关系难以均衡 | 第65-67页 |
第四章 班级角色共生体的构建 | 第67-83页 |
一、生长性互动关联的构建与生命自觉的初步发生 | 第67-70页 |
(一)生命自觉之发生发展的基础 | 第68-69页 |
(二)小学生班级日常生活中生命自觉的发生发展 | 第69-70页 |
二、不断生成、丰富和更新班级内的互动关联 | 第70-83页 |
(一)构建班级日常职位之间的互动关联 | 第70-79页 |
(二)构建课间情境中个体之间新的互动关联 | 第79-81页 |
(三)构建课堂情境中动态均衡的师生互动结构 | 第81-83页 |
反思与展望 | 第83-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8页 |
附录 | 第88-98页 |
后记 | 第98-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