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观光旅游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以袁家村观光旅游村规划为例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绪论 | 第8-12页 |
1.1 研究背景与内容 | 第8-9页 |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9页 |
1.3 研究重点与方法 | 第9-12页 |
2.农业观光旅游村概述 | 第12-18页 |
2.1 农业观光旅游村界定 | 第12-14页 |
2.2 国内农业观光旅游村发展及现状 | 第14-15页 |
2.3 国外农业观光旅游村发展及现状 | 第15-16页 |
2.4 农业观光旅游村分类 | 第16-18页 |
3.农业观光旅游村景观规划设计 | 第18-30页 |
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8页 |
3.2 地域性传统民俗的表达 | 第18-19页 |
3.3 景观设计基本原则 | 第19-20页 |
3.4 地域性文化 | 第20-24页 |
3.4.1 社会经济情况 | 第21-22页 |
3.4.2 生态保护,人文发展 | 第22-23页 |
3.4.3 因地制宜,以人为本 | 第23-24页 |
3.5 农业观光旅游村景观构成 | 第24-27页 |
3.5.1 自然景观,自然因素 | 第24-26页 |
3.5.2 人文景观,社会因素 | 第26-27页 |
3.6 农业观光旅游村规划 | 第27-30页 |
3.6.1 农业观光旅游村区位 | 第27-28页 |
3.6.2 农业观光旅游村地域特色 | 第28页 |
3.6.3 农业观光旅游村空间形态 | 第28页 |
3.6.4 农业观光旅游村经济发展模式 | 第28-30页 |
4.农业观光旅游村实际案例研究分析 | 第30-58页 |
4.1 袁家村农业观光旅游村分析 | 第30-47页 |
4.1.1 袁家村概况 | 第30页 |
4.1.2 袁家村整体规划设计 | 第30-33页 |
4.1.3 袁家村的时间见证 | 第33-34页 |
4.1.4 “关中民俗体验地”仿古一条街 | 第34-36页 |
4.1.5 建筑的重构 | 第36-37页 |
4.1.6 人文景观的表达 | 第37-38页 |
4.1.7 农庄氛围的营造 | 第38页 |
4.1.8 景观设计规划 | 第38-46页 |
4.1.9 袁家村设计存在的问题 | 第46-47页 |
4.2 铜川陈炉古镇案例分析 | 第47-52页 |
4.2.1 铜川陈炉古镇概况 | 第47页 |
4.2.2 铜川陈炉古镇现状 | 第47-51页 |
4.2.3 铜川陈炉古镇存在问题 | 第51-52页 |
4.3 宽窄巷子文化打造分析 | 第52-58页 |
4.3.1 宽窄巷子概况 | 第52-53页 |
4.3.2 宽窄巷子整体风格的表达 | 第53-56页 |
4.3.3 宽窄巷子文化打造 | 第56-58页 |
5.农业观光旅游村景观要素分析 | 第58-70页 |
5.1 入口景观规划设计 | 第58-59页 |
5.2 中心景观节点表现 | 第59-60页 |
5.2.1 运用不同的表现形式 | 第59页 |
5.2.2 为旅者提供休闲交往的空间 | 第59页 |
5.2.3 与农业观光旅游村整体规划环境协调 | 第59-60页 |
5.3 景观轴线分布 | 第60-61页 |
5.4 植物的配置 | 第61-63页 |
5.5 水域景观设计 | 第63-64页 |
5.6 铺装设计的表达 | 第64-66页 |
5.7 公共环境设施的展示 | 第66-70页 |
5.7.1 交通设施 | 第66-67页 |
5.7.2 基础设施 | 第67-68页 |
5.7.3 导视设施 | 第68-70页 |
6.农业观光旅游村景观设计规划总结 | 第70-87页 |
6.1 农业观光旅游村景观设计中文化的打造 | 第70-71页 |
6.2 新建农业观光旅游村设计 | 第71-73页 |
6.2.1 生态区规划设计 | 第71页 |
6.2.2 观光区规划设计 | 第71-72页 |
6.2.3 体验地规划设计 | 第72页 |
6.2.4 民俗风情区规划设计 | 第72-73页 |
6.3 农业观光旅游村改建 | 第73-75页 |
6.3.1 农业观光旅游村原状的保护 | 第73-74页 |
6.3.2 农业观光旅游村原状的利用 | 第74-75页 |
6.4 对农业观光旅游村的建议 | 第75-77页 |
6.4.1 农业观光旅游村景观的双重性 | 第75-76页 |
6.4.2 农业观光旅游村景观的时代印记 | 第76-77页 |
6.5 对袁家村规划设计的构想 | 第77-87页 |
6.5.1 对袁家村古朴、生态、田园氛围的营造 | 第77-84页 |
6.5.2 对袁家村景观节点的设计 | 第84-87页 |
7.结论 | 第87-90页 |
致谢 | 第90-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4页 |
图片索引 | 第94-98页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项目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