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通道县侗族乡土聚落景观空间解析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1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9-10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1-13页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1-12页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2-13页 |
1.4 研究的内容及范围 | 第13页 |
1.4.1 研究的内容 | 第13页 |
1.4.2 研究的范围 | 第13页 |
1.5 相关概念 | 第13-14页 |
1.6 研究的方法及研究框架 | 第14-17页 |
1.6.1 研究的方法 | 第14-16页 |
1.6.2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2.通道县侗族聚居区的历史文化背景研究 | 第17-29页 |
2.1 通道县侗族的历史脉络 | 第17-20页 |
2.1.1 侗族的产生、形成及发展过程 | 第17-19页 |
2.1.2 侗族的部族迁徙 | 第19-20页 |
2.2 侗族的社会和经济组织形式 | 第20-24页 |
2.2.1 社会组织结构 | 第20-23页 |
2.2.2 生产方式 | 第23-24页 |
2.3 信仰体系 | 第24-29页 |
2.3.1 民间信仰 | 第24-26页 |
2.3.2 原始崇拜 | 第26-29页 |
3.通道县侗族聚落景观空间建构研究 | 第29-61页 |
3.1 通道县侗族聚居区的自然环境和文化个性 | 第29-32页 |
3.1.1 地域环境整体概况 | 第29-30页 |
3.1.2 文化个性 | 第30-32页 |
3.2 通道县侗族聚落选址及聚居类型 | 第32-37页 |
3.2.1 聚落选址 | 第32-34页 |
3.2.2 聚居类型 | 第34-37页 |
3.3 空间布局的整体面貌 | 第37-51页 |
3.3.1 建筑组团 | 第37-43页 |
3.3.2 水域系统 | 第43-49页 |
3.3.3 道路系统 | 第49-50页 |
3.3.4 绿地系统 | 第50-51页 |
3.4 空间构成及空间序列 | 第51-53页 |
3.4.1 空间构成 | 第51-52页 |
3.4.2 空间序列与空间关系 | 第52-53页 |
3.5 通道县侗族乡土聚落景观空间特征 | 第53-55页 |
3.5.1 排他性 | 第53-54页 |
3.5.2 向心性 | 第54页 |
3.5.3 防御性 | 第54-55页 |
3.6 通道县侗族乡土聚落景观实态研究 | 第55-61页 |
3.6.1 芋头村 | 第55-58页 |
3.6.2 皇都侗文化村 | 第58-61页 |
4.与周边其他民族的比较 | 第61-69页 |
4.1 与苗族的比较 | 第61-66页 |
4.1.1 整体空间形态的比较 | 第61-64页 |
4.1.2 空间要素的比较 | 第64-66页 |
4.2 与土家族的比较 | 第66-69页 |
4.2.1 整体空间形态的比较 | 第66-68页 |
4.2.2 空间要素的比较 | 第68-69页 |
5.通道县侗族乡土聚落景观可持续发展 | 第69-73页 |
5.1 通道县侗族乡土聚落景观存在的问题和压力 | 第69-70页 |
5.2 通道县侗族乡土聚落景观保护的必要性及原则 | 第70-71页 |
5.3 侗族乡土聚落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 第71-73页 |
6.结论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79页 |
附录 A:通道县侗族村寨田野调查表 | 第79-85页 |
附录 B:图录 | 第85-89页 |
附录 C:田野调查实录 | 第89-93页 |
附录 D: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