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按米的粘性分论文

长江中下游地区常规超级粳稻产量形成及养分吸收利用特性

附件第2-6页
中文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23页
    1 研究背景第11页
    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1页
    3 主要研究内容第11-12页
    4 超级稻的相关研究进展第12-13页
        4.1 超级稻发展及品种分类第12页
        4.2 超级稻产量形成第12-13页
    5 水稻养分吸收利用的相关研究进展第13-17页
        5.1 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第13-15页
        5.2 水稻磷素吸收利用特性第15-16页
        5.3 水稻钾素吸收利用特性第16页
        5.4 水稻氮、磷、钾营养协调性第16-17页
    参考文献第17-23页
第二章 长江中下游地区常规超级粳稻产量形成特征第23-38页
    0 前言第2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3-25页
        1.1 试验地点第23-24页
        1.2 供试品种第24页
        1.3 试验设计第24页
        1.4 测定内容与分析方法第24-25页
        1.5 数据处理第2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25-33页
        2.1 氮肥对2类型粳稻产量的影响第25-28页
            2.1.1 产量总体变异第25页
            2.1.2 最高产量及其对应施氮量的差异第25-28页
        2.2 2类型品种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第28-29页
        2.3 氮肥对不同类型品种水稻群体特征的影响第29-33页
            2.3.1 茎蘖动态第29页
            2.3.2 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第29-31页
            2.3.3 干物质积累及其比例第31-32页
            2.3.4 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第32-33页
    3 小结与讨论第33-35页
        3.1 关于常规超级粳稻产量及其对氮肥响应第33-34页
        3.2 关于常规超级粳稻群体物质生产与积累第34页
        3.3 关于常规超级粳稻高产栽培途径第34-35页
    4 小结第35页
    参考文献第35-38页
第三章 长江中下游地区常规超级粳稻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第38-50页
    0 前言第3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8-39页
        1.1 试验地点与供试品种第38-39页
        1.2 试验设计第39页
        1.3 测定内容与分析方法第39页
        1.4 数据处理第3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9-46页
        2.1 氮素吸收利用率的总体变异第39-40页
        2.2 主要生育期植株含氮率和吸氮量第40-41页
            2.2.1 植株含氮率第40-41页
            2.2.2 植株吸氮量第41页
        2.3 氮素阶段吸收和转移第41-44页
            2.3.1 氮素阶段吸收量及其占总吸收量比例第42页
            2.3.2 氮素阶段吸收速率第42-43页
            2.3.3 氮素转移特性第43-44页
        2.4 氮素利用效率和百公斤籽粒需氮量第44-45页
            2.4.1 氮素利用效率第44页
            2.4.2 百公斤籽粒需氮量第44-45页
        2.5 常规超级粳稻最高产量与氮素吸收利用的相互关系第45-46页
    3 小结与讨论第46-47页
        3.1 关于常规超级粳稻氮素吸收与转移特性第46-47页
        3.2 关于常规超级粳稻氮素利用效率及提高途径第47页
    4 小结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0页
第四章 长江中下游地区常规超级粳稻磷素吸收利用特性第50-60页
    0 前言第5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0-51页
        1.1 试验地点与供试品种第50页
        1.2 试验设计第50页
        1.3 测定内容与分析方法第50-51页
        1.4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第51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1-56页
        2.1 主要生育期植株含磷率和吸磷量第51-52页
            2.1.1 植株含磷率第51页
            2.1.2 植株吸磷量第51-52页
        2.2 磷素阶段吸收和转移第52-55页
            2.2.1 磷素阶段吸收量及其占总吸收量比例第52-53页
            2.2.2 磷素阶段吸收速率第53-54页
            2.2.3 磷素转移特性第54-55页
        2.3 磷素利用效率和百公斤籽粒需磷量第55页
            2.3.1 磷素产谷利用率第55页
            2.3.2 百公斤籽粒需磷量第55页
        2.4 常规超级粳稻籽粒产量与磷素吸收利用的相互关系第55-56页
    3 小结与讨论第56-58页
        3.1 关于常规超级粳稻磷素吸收与转移特性第56-57页
        3.2 关于常规超级粳稻磷素利用效率第57-58页
    4 小结第58页
    参考文献第58-60页
第五章 长江中下游地区常规超级粳稻钾素吸收利用特性第60-70页
    0 前言第6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0-61页
        1.1 试验地点与供试品种第60页
        1.2 试验设计第60页
        1.3 测定内容与分析方法第60-61页
        1.4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第61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1-67页
        2.1 主要生育期植株含钾率和吸钾量第61-62页
            2.1.1 植株含钾率第61页
            2.1.2 植株吸钾量第61-62页
        2.2 钾素阶段吸收和转移第62-65页
            2.2.1 钾素阶段吸收量及其占总吸收量比例第62-63页
            2.2.2 钾素阶段吸收速率第63-64页
            2.2.3 钾素转移特性第64-65页
        2.3 钾素利用效率和百公斤籽粒需钾量第65-66页
            2.3.1 钾素产谷利用率第65页
            2.3.2 百公斤籽粒需钾量第65-66页
        2.4 常规超级粳稻产量与钾素吸收利用的相互关系第66-67页
    3 小结与讨论第67-68页
        3.1 关于常规超级粳稻钾素吸收与转移特性第67页
        3.2 关于常规超级粳稻钾素利用效率第67-68页
    4 小结第68页
    参考文献第68-70页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讨论第70-75页
    1 主要结论第70-71页
        1.1 常规超级粳稻高产形成特征第70页
        1.2 常规超级粳稻氮素吸收利用特征第70页
        1.3 常规超级粳稻磷素吸收利用特征第70-71页
        1.4 常规超粳级稻钾素吸收利用特征第71页
    2 讨论第71-73页
        2.1 关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常规超级粳稻高产适宜施氮量的确定第71-72页
        2.2 关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常规超级粳稻N、P、K元素协调性第72-73页
    3 本研究创新点第73页
    4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第73页
    参考文献第73-75页
致谢第75-7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第76-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茶鲜叶主要茶用物质的初步研究
下一篇:竹黄(Shiraia bambusicola P.Hennings)生物学特性与遗传多样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