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药用作物论文--菌类论文

竹黄(Shiraia bambusicola P.Hennings)生物学特性与遗传多样性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縮略词表第12-13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27页
    1.1 竹黄的药用价值第13-16页
        1.1.1 抗肿瘤作用第14页
        1.1.2 抗癌作用第14页
        1.1.3 抗病毒作用第14页
        1.1.4 抗菌作用第14-15页
        1.1.5 镇痛、抗炎作用第15页
        1.1.6 局部麻醉作用第15页
        1.1.7 护肝作用第15页
        1.1.8 护心血管作用第15页
        1.1.9 利尿作用第15-16页
        1.1.10 毒副作用第16页
    1.2 竹黄的生物学特性第16-19页
        1.2.1 竹黄形态学特征第16页
        1.2.2 竹黄的发生第16-17页
        1.2.3 竹黄的寄主第17-18页
        1.2.4 竹黄的人工栽培第18页
        1.2.5 竹黄的分类学地位第18-19页
    1.3 几种常用的分子标记方法第19-24页
        1.3.1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第19-21页
        1.3.2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第21-22页
        1.3.3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第22页
        1.3.4 简单重复序列第22-23页
        1.3.5 简单重复序列间区第23-24页
        1.3.6 内转录间隔区第24页
    1.4 本研究的内容、目的及意义第24-25页
    1.5 本研究的创新点第25-27页
第二章 竹黄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第27-55页
    2.1 材料与试剂第27-31页
        2.1.1 菌种来源第27-28页
        2.1.2 子实体来源第28-29页
        2.1.3 主要仪器第29-30页
        2.1.4 主要购买的药品第30页
        2.1.5 主要配置的试剂第30-31页
    2.2 实验方法第31-36页
        2.2.1 野外调查及样品收集第31-32页
        2.2.2 菌株分离与鉴定第32页
        2.2.3 提取总DNA及ITS扩增第32-34页
        2.2.4 竹黄子座观察第34-35页
        2.2.5 竹黄菌落观察第35页
        2.2.6 竹黄子座含竹红菌甲素的测定第35-36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36-53页
        2.3.1 野外调查及样品收集第36-40页
        2.3.2 菌株分离与鉴定第40-45页
        2.3.3 竹黄形态学观察第45-49页
        2.3.4 竹黄生长速率比较第49页
        2.3.5 竹黄形态学比较第49-51页
        2.3.6 竹黄子座含竹红菌甲素的测定第51-53页
    2.4 小结第53-55页
第三章 竹黄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第55-79页
    3.1 材料与试剂第55-59页
        3.1.1 材料第55页
        3.1.2 主要仪器第55-56页
        3.1.3 主要购买的药品第56-57页
        3.1.4 主要配制的试剂第57-59页
    3.2 实验方法第59-65页
        3.2.1 提取总DNA第59页
        3.2.2 酶切反应第59-60页
        3.2.3 连接反应第60-61页
        3.2.4 预扩增反应第61页
        3.2.5 选择性扩增反应第61-63页
        3.2.6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第63-65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65-77页
        3.3.1 提取总DNA第65-66页
        3.3.2 酶切反应第66-67页
        3.3.3 预扩增反应第67-68页
        3.3.4 选择性扩增反应第68-74页
        3.3.5 AFLP结果统计第74-76页
        3.3.6 聚类分析第76-77页
    3.4 小结第77-79页
第四章 总结第79-81页
第五章 讨论和展望第81-85页
    5.1 讨论第81-83页
        5.1.1 生物学特性研究第81页
        5.1.2 遗传多样性分析第81-83页
    5.2 展望第83-85页
致谢第85-87页
参考文献第87-95页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95-96页
附录B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96页

论文共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长江中下游地区常规超级粳稻产量形成及养分吸收利用特性
下一篇:四倍体马铃薯SSR遗传图谱的构建及若干性状的QTL定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