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写词表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7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2 茶多酚物质研究进展 | 第10-15页 |
2.1 茶多酚物质结构性质 | 第11-12页 |
2.2 茶多酚物质提取方法 | 第12-13页 |
2.3 茶多酚物质定量分析方法 | 第13-15页 |
3 茶氨酸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3.1 茶氨酸结构性质 | 第16-17页 |
3.2 茶氨酸定量分析方法 | 第17页 |
3.3 茶氨酸衍生 | 第17-18页 |
4 生物碱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4.1 咖啡因的结构性质 | 第19-20页 |
4.2 咖啡因提取法 | 第20页 |
4.3 咖啡因定量分析方法 | 第20-21页 |
5 设施对茶鲜叶影响的研究进展 | 第21-25页 |
5.1 设施栽培对茶鲜叶的影响 | 第21-22页 |
5.2 大棚对茶鲜叶的影响 | 第22-23页 |
5.3 防霜扇对茶鲜叶的影响 | 第23-24页 |
5.4 遮阳网对茶鲜叶品质的影响 | 第24-25页 |
6 研究目的意义 | 第25-27页 |
第二章 春秋季节茶鲜叶主要茶用物质含量分析 | 第27-54页 |
1 春季茶鲜叶主要茶用物质含量分析 | 第27-40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27-28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28-31页 |
1.3 结果与分析 | 第31-40页 |
2 秋季茶鲜叶主要茶用物质含量分析 | 第40-46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40-41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41-46页 |
3 春秋季节茶鲜叶主要茶用物质含量比较分析 | 第46-52页 |
3.1 春秋季节茶鲜叶茶多酚含量差异 | 第46-50页 |
3.2 春秋季节茶鲜叶咖啡因含量差异 | 第50-51页 |
3.3 春秋季节茶鲜叶茶氨酸含量差异 | 第51页 |
3.4 春秋季节茶鲜叶酚氨比差异 | 第51-52页 |
4 小结与讨论 | 第52-54页 |
4.1 品种间茶鲜叶主要茶用物质含量分析 | 第52-53页 |
4.2 春秋季节茶鲜叶主要茶用物质分析 | 第53-54页 |
第三章 设施对春季茶鲜叶主要茶用物质的影响 | 第54-6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4-56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54-56页 |
1.2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56页 |
1.3 实验方法 | 第56页 |
1.4 数据分析 | 第5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6-62页 |
2.1 设施下小气候观察结果 | 第56-57页 |
2.2 茶鲜叶主要茶用物质含量的测定结果与分析 | 第57-62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62-63页 |
第四章 设施对秋季茶鲜叶主要茶用物质的影响 | 第63-74页 |
1 夏季遮阴对秋季茶鲜叶主要茶用物质的影响 | 第63-69页 |
1.1 材料和方法 | 第63-64页 |
1.2 结果与分析 | 第64-69页 |
2 春季防霜扇对秋季茶鲜叶主要茶用物质的间接影响 | 第69-72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69-70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70-72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72-74页 |
3.1 夏季遮阴对秋季茶鲜叶主要茶用物质的影响 | 第72-73页 |
3.2 春季防霜扇对秋季茶鲜叶主要茶用物质的间接影响 | 第73-74页 |
全文结论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