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A系统中接入策略的优化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LAA技术的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2 LAA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15-17页 |
1.4 论文的内容安排 | 第17-20页 |
第二章 LAA系统概述 | 第20-28页 |
2.1 LAA网络的部署场景 | 第20-21页 |
2.2 LAA网络的设计目标和要求实现的功能 | 第21-23页 |
2.2.1 LAA的设计目标 | 第21-22页 |
2.2.2 LAA网络的实现功能 | 第22-23页 |
2.3 LAA网络相关技术 | 第23-26页 |
2.3.1 LAA小区配置流程 | 第23页 |
2.3.2 LAA网络中的RSSI测量 | 第23-24页 |
2.3.3 LAA网络中的DRS传输 | 第24-25页 |
2.3.4 LAA网络中的RSRP/RSRQ测量 | 第25-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第三章 LAA网络相关接入技术分析 | 第28-38页 |
3.1 信道能量检测机制LBT技术 | 第28-34页 |
3.1.1 下行LBT | 第28-32页 |
3.1.2 上行LBT | 第32-34页 |
3.2 下行传输 | 第34-35页 |
3.3 CSI测量 | 第35页 |
3.4 PUSCH传输 | 第35-36页 |
3.5 SRS传输 | 第36-37页 |
3.5.1 SRS LBT | 第36-37页 |
3.5.2 SRS传输配置 | 第3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混合与联合接入策略 | 第38-60页 |
4.1 LAA网络中接入策略的研究意义 | 第38-39页 |
4.2 LAA网络中的接入策略 | 第39-41页 |
4.2.1 基于调度的接入策略 | 第39-40页 |
4.2.2 随机接入策略 | 第40-41页 |
4.2.3 两种接入策略的性能分析 | 第41页 |
4.3 LAA系统中的混合接入策略的设计 | 第41-45页 |
4.3.1 混合接入策略的具体流程 | 第42-43页 |
4.3.2 接入控制门限的计算 | 第43-44页 |
4.3.3 用户累积现象的分析 | 第44-45页 |
4.4 LAA网络中联合接入策略的设计 | 第45-48页 |
4.4.1 混合接入策略的功耗问题 | 第45-46页 |
4.4.2 联合接入策略中随机信道数目的选择 | 第46-47页 |
4.4.3 联合接入策略中用户的接入过程 | 第47-48页 |
4.5 仿真分析和性能评估 | 第48-58页 |
4.5.1 混合接入策略的仿真分析 | 第48-53页 |
4.5.2 联合接入策略的仿真分析 | 第53-5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0-62页 |
5.1 总结 | 第60-61页 |
5.1.1 LAA信道接入与传输技术的标准化研究 | 第60页 |
5.1.2 LAA网络中的混合接入策略 | 第60页 |
5.1.3 LAA网络中的联合接入策略 | 第60-61页 |
5.2 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