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2页 |
·开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9页 |
·开题依据 | 第9页 |
·研究意义 | 第9页 |
·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0页 |
·主要完成的工作量 | 第10页 |
·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 | 第10-12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2-14页 |
·区域构造背景 | 第12页 |
·研究区地理位置及概况 | 第12-14页 |
第三章 地层及构造 | 第14-24页 |
·地层划分及对比 | 第14-23页 |
·地层划分依据 | 第14-20页 |
·地层对比特征 | 第20-23页 |
·油田区域构造特征 | 第23-24页 |
第四章 储层特征及评价 | 第24-53页 |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24-26页 |
·岩石类型 | 第24页 |
·矿物成份特征 | 第24页 |
·结构特征 | 第24-26页 |
·物性特征 | 第26-28页 |
·孔隙度分布特征 | 第26页 |
·渗透率分布特征 | 第26-28页 |
·孔、渗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 | 第28页 |
·储层沉积微相类型及展布 | 第28-34页 |
·长6油层组沉积微相 | 第28-32页 |
·沉积相带及砂体展布特征 | 第32-34页 |
·储层成岩作用特征 | 第34-37页 |
·机械压实、压溶作用 | 第34-35页 |
·胶结充填作用 | 第35-36页 |
·溶蚀作用 | 第36-37页 |
·交代作用 | 第37页 |
·自生粘土矿物 | 第37页 |
·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 第37-41页 |
·孔隙类型 | 第37-39页 |
·孔隙结构特征 | 第39-41页 |
·储层非均质性特征 | 第41-46页 |
·层内非均质性 | 第41-45页 |
·层间非均质性 | 第45-46页 |
·平面非均质性 | 第46页 |
·渗流特征 | 第46-48页 |
·相对渗透率曲线 | 第46-48页 |
·岩石润湿性 | 第48页 |
·储层分类及评价 | 第48-51页 |
·储层分类及评价标准 | 第48-49页 |
·储层评价结果 | 第49-51页 |
·储层物性参数测井解释方法 | 第51-53页 |
·孔隙度及渗透率 | 第51页 |
·含油饱和度 | 第51-53页 |
第五章 油气成藏规律研究 | 第53-75页 |
·油气成藏规律探讨 | 第53-67页 |
·良好的烃源岩是形成油气藏的物质条件 | 第53-54页 |
·分流河道及河口坝复合沉积砂体是油气聚集成藏的重要场所 | 第54-60页 |
·储集物性决定油气藏聚集成藏程度 | 第60-62页 |
·有利的生储盖配置组合关系 | 第62页 |
·低幅鼻褶构造是油气聚集成藏的有效部位 | 第62-66页 |
·砂体叠置是油气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 | 第66-67页 |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 第67-71页 |
·分流河道及河口坝复合沉积的"坝上河"砂体是油气聚集成藏的重要场所 | 第70页 |
·良好的生储盖组合配置关系是油气聚集成藏的有利条件 | 第70页 |
·低幅鼻褶构造是油气聚集成藏的有效部位 | 第70页 |
·砂体叠置、微裂缝是油气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 | 第70-71页 |
·油气藏类型及特征 | 第71-73页 |
·岩性油气藏 | 第71-73页 |
·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 | 第73页 |
·油气成藏模式 | 第73-75页 |
结论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图版Ⅰ | 第80-81页 |
图版Ⅱ | 第81-83页 |
图版Ⅲ | 第83-8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86-87页 |
详细摘要 | 第87-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