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1.1.1 内燃机能源问题 | 第11页 |
1.1.2 内燃机排放问题 | 第11-12页 |
1.1.3 内燃机代用燃料 | 第12-14页 |
1.2 煤制油的发展历程及其特性 | 第14-16页 |
1.2.1 煤制油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煤制油的技术原理及其特性 | 第15-16页 |
1.3 含氧燃料及其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1.3.1 醇类燃料及其应用 | 第16-18页 |
1.3.2 醚类燃料及其应用 | 第18-19页 |
1.3.3 脂类燃料及其应用 | 第19-20页 |
1.3.4 本文所选含氧燃料 | 第20-21页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试验燃料的配制及台架试验系统 | 第23-37页 |
2.1 试验燃料的配制 | 第23-30页 |
2.1.1 混合燃料的互溶性和稳定性 | 第23-27页 |
2.1.2 混合燃料的理化特性 | 第27-30页 |
2.2 发动机台架试验系统 | 第30-35页 |
2.2.1 试验用柴油机 | 第30页 |
2.2.2 发动机测控系统 | 第30-32页 |
2.2.3 燃烧测试分析系统 | 第32-33页 |
2.2.4 排放检测系统 | 第33-35页 |
2.3 试验方案和研究方法 | 第35-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含氧混合燃料的燃烧特性研究 | 第37-47页 |
3.1 燃烧过程分析 | 第37-42页 |
3.1.1 滞燃期 | 第37-39页 |
3.1.2 速燃期 | 第39-40页 |
3.1.3 缓燃期 | 第40-41页 |
3.1.4 后燃期 | 第41-42页 |
3.2 燃烧特征分析 | 第42-45页 |
3.2.1 缸内压力 | 第42-44页 |
3.2.2 燃烧放热率 | 第44-45页 |
3.2.3 缸内温度 | 第4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四章 含氧混合燃料的性能研究 | 第47-63页 |
4.1 含氧混合燃料的动力经济性 | 第47-51页 |
4.1.1 含氧混合燃料的动力性 | 第47-48页 |
4.1.2 燃油消耗率 | 第48-50页 |
4.1.3 有效热效率 | 第50-51页 |
4.2 含氧混合燃料的常规排放 | 第51-59页 |
4.2.1 氮氧化合物排放 | 第52-55页 |
4.2.2 碳烟排放 | 第55-57页 |
4.2.3 碳氢化合物排放 | 第57-58页 |
4.2.4 一氧化碳排放 | 第58-59页 |
4.3 含氧混合燃料的非常规排放 | 第59-61页 |
4.3.1 甲醇排放 | 第59-60页 |
4.3.2 甲醛排放 | 第60-6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五章 F-T柴油燃用于不同柴油机的性能研究 | 第63-73页 |
5.1 机械喷射柴油机与高压共轨柴油机的异同 | 第63-64页 |
5.2 F-T柴油燃用于不同柴油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对比 | 第64-67页 |
5.3 F-T柴油燃用于不同柴油机的排放特性对比 | 第67-71页 |
5.3.1 F-T柴油燃用于不同柴油机的氮氧化合物排放对比 | 第67-69页 |
5.3.2 F-T柴油燃用于不同柴油机的碳烟排放对比 | 第69页 |
5.3.3 F-T柴油燃用于不同柴油机碳氢化合物(HC)排放对比 | 第69-70页 |
5.3.4 F-T柴油燃用于不同柴油机的一氧化碳排放对比 | 第70-7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六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 第73-75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73-74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致谢 | 第79-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