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饲料作物、牧草论文--多年生豆科牧草论文

红三叶新品系的生产性能、营养价值及抗逆性研究

摘要第2-3页
summary第3-4页
项目来源第8-9页
英文缩略表第9-10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0-17页
    1 研究意义第10页
    2 国内红三叶研究现状第10-11页
    3 红三叶生产性能研究第11-12页
    4 红三叶营养价值研究第12-13页
    5 红三叶抗逆性研究第13-16页
        5.1 红三叶抗旱性第13-15页
            5.1.1 干旱的类型第13页
            5.1.2 抗旱性类型第13页
            5.1.3 抗旱性鉴定方法第13-14页
            5.1.4 抗旱性研究进展第14-15页
        5.2 红三叶抗寒性研究第15-16页
    6 研究内容第16-17页
        6.1 红三叶新品系的生产性能及营养价值研究第16页
        6.2 红三叶新品系的抗旱性评价第16页
        6.3 红三叶新品系的抗寒性评价第16-17页
第二章 红三叶新品系的生产性能和营养价值研究第17-2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7-18页
        1.1 试验地概况第17页
        1.2 供试材料第17页
        1.3 试验设计第17-18页
        1.4 测定指标及方法第18页
            1.4.1 分枝数和株高第18页
            1.4.2 鲜(干)草产量和鲜干比第18页
            1.4.3 营养成分测定第18页
            1.4.4 数据的统计分析第1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8-24页
        2.1 枝条数和株高第19-20页
            2.1.1 红三叶材料间枝条数和株高的差异第19页
            2.1.2 红三叶材料年份间枝条数和株高的差异第19-20页
            2.1.3 年份?材料互作效应间枝条数和株高的差异第20页
        2.2 鲜(干)草产量第20-22页
            2.2.1 红三叶材料间鲜(干)草产量及鲜干比的差异第20-21页
            2.2.2 年份间红三叶材料鲜(干)草产量及鲜干比的差异第21页
            2.2.3 年份?材料互作效应间鲜(干)草产量的差异第21-22页
        2.3 营养价值第22-23页
            2.3.1 红三叶材料间营养成分的差异第22页
            2.3.2 年份间红三叶材料营养成分的差异第22页
            2.3.3 年份?材料互作效应间营养成分的差异第22-23页
        2.4 综合评价第23-24页
        2.5 红三叶草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分析第24页
    3 讨论第24-26页
第三章 红三叶新品系的抗旱性研究第26-3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6-27页
        1.1 试验材料第26页
        1.2 试验设计第26页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第26页
        1.4 综合评价第26-27页
    2 结果与分析第27-36页
        2.1 干旱胁迫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第27页
        2.2 干旱胁迫对红三叶材料生理指标的影响第27-35页
            2.2.1 叶片含水量第29页
            2.2.2 叶绿素含量第29-30页
            2.2.3 可溶性糖含量第30-31页
            2.2.4 丙二醛含量第31-32页
            2.2.5 SOD活性第32-33页
            2.2.6 POD活性第33-34页
            2.2.7 CAT活性第34-35页
        2.3 不同红三叶材料抗旱性综合评价第35-36页
    3 讨论第36-37页
    4 小结第37-38页
第四章 红三叶新品系的抗寒性研究第38-5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8页
        1.1 试验材料第38页
        1.2 试验设计第38页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第38页
        1.4 综合评价第3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8-47页
        2.1 低温胁迫对红三叶材料叶片含水量的影响第41页
            2.1.1 低温胁迫天数间叶片含水量的差异第41页
            2.1.2 材料×胁迫天数间叶片含水量的差异第41页
        2.2 低温胁迫对红三叶材料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第41-42页
            2.2.1 不同红三叶材料间叶绿素含量的差异第41页
            2.2.2 低温胁迫天数间叶绿素含量的差异第41-42页
            2.2.3 材料×胁迫天数间叶绿素含量的差异第42页
        2.3 低温胁迫对红三叶材料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第42-43页
            2.3.1 不同红三叶材料间可溶性糖含量的差异第42页
            2.3.2 低温胁迫天数间可溶性糖含量的差异第42页
            2.3.3 材料×胁迫天数间可溶性糖含量的差异第42-43页
        2.4 低温胁迫对红三叶材料MDA含量的影响第43-44页
            2.4.1 不同红三叶材料间MDA含量的差异第43页
            2.4.2 低温胁迫天数间MDA含量的差异第43页
            2.4.3 材料×胁迫天数间MDA含量的差异第43-44页
        2.5 低温胁迫对红三叶材料SOD活性的影响第44-45页
            2.5.1 不同红三叶材料间SOD活性的差异第44页
            2.5.2 低温胁迫天数间SOD活性的差异第44页
            2.5.3 材料×胁迫天数间SOD活性的差异第44-45页
        2.6 低温胁迫对红三叶材料POD活性的影响第45-46页
            2.6.1 不同红三叶材料间POD活性的差异第45页
            2.6.2 低温胁迫天数间POD活性的差异第45页
            2.6.3 材料×胁迫天数间POD活性的差异第45-46页
        2.7 低温胁迫对红三叶材料CAT活性的影响第46-47页
            2.7.1 不同红三叶材料间CAT活性的差异第46页
            2.7.2 低温胁迫天数间CAT活性的差异第46页
            2.7.3 材料×胁迫天数间CAT活性的差异第46-47页
    3 不同红三叶材料抗寒性综合评价第47-48页
    4 讨论第48-49页
    5 小结第49-50页
第五章 结论第50-51页
    1 红三叶新品系(R)的生产性能和营养价值评价第50页
    2 红三叶新品系(R)的抗旱性评价第50页
    3 红三叶新品系(R)的抗寒性评价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7页
致谢第57-58页
导师简介第58-59页
作者简介第59-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灌水频率与施肥方式对苜蓿产量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下一篇:转PeDREB2a和KcERF基因紫花苜蓿新材料的获得与抗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