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缩写词表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转基因紫花苜蓿的研究进展 | 第11-17页 |
1.2.1 紫花苜蓿转基因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1.2.2 紫花苜蓿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3 AP2/ERF转录因子的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3.1 AP2/ERF超家族简介 | 第17-18页 |
1.3.2 ERF亚家族的基因功能 | 第18页 |
1.3.3 DREB亚家族的基因功能 | 第18-19页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9-21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紫花苜蓿高频再生体系的优化 | 第22-29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2-24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22页 |
2.1.2 主要仪器 | 第22页 |
2.1.3 植物激素的配制 | 第22-23页 |
2.1.4 培养基的配制 | 第23-24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4-25页 |
2.2.1 无菌苗的获得 | 第24页 |
2.2.2 外植体的选择及基本培养基的确定 | 第24页 |
2.2.3 愈伤组织的诱导阶段不同激素组合的选择 | 第24页 |
2.2.4 分化阶段最优培养基的筛选 | 第24-25页 |
2.2.5 生根培养基的筛选 | 第25页 |
2.2.6 再生苗的形成及移栽 | 第25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5-28页 |
2.3.1 外植体的选择及基本培养基的确定结果分析 | 第25-26页 |
2.3.2 愈伤组织的诱导阶段不同激素组合的选择的结果分析 | 第26页 |
2.3.3 分化阶段最优培养基的筛选结果分析 | 第26-27页 |
2.3.4 生根培养基的筛选结果分析 | 第27-28页 |
2.4 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PeDREB2a和KcERF基因对紫花苜蓿的遗传转化 | 第29-40页 |
3.1 试验材料 | 第29-33页 |
3.1.1 植物材料与菌株及载体 | 第29-30页 |
3.1.2 主要试剂和试剂盒 | 第30页 |
3.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30页 |
3.1.4 培养基的配制 | 第30-32页 |
3.1.5 其他溶液的配制 | 第32-33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33-37页 |
3.2.1 携带中间载体的大肠杆菌活化及鉴定 | 第33-34页 |
3.2.2 农杆菌感受态制备 | 第34页 |
3.2.3 农杆菌转化 | 第34页 |
3.2.4 含目的基因表达载体鉴定 | 第34-35页 |
3.2.5 遗传转化 | 第35-36页 |
3.2.6 转化苗的移栽及无性繁殖 | 第36页 |
3.2.7 转化苗DNA的提取 | 第36页 |
3.2.8 PCR检测 | 第36-37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7-39页 |
3.3.1 质粒载体转化根癌农杆菌LBA4404的PCR检测 | 第37-38页 |
3.3.2 转基因紫花苜蓿的获得 | 第38-39页 |
3.4 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转基因紫花苜蓿目的基因表达量检测及抗性分析 | 第40-56页 |
4.1 试验材料 | 第40-42页 |
4.1.1 植物材料 | 第40页 |
4.1.2 基因来源 | 第40页 |
4.1.3 引物序列 | 第40-41页 |
4.1.4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 第41页 |
4.1.5 相关试剂的配制 | 第41-42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42-46页 |
4.2.1 转基因株系RT-PCR检测 | 第42-43页 |
4.2.2 转基因株系qRT-PCR检测 | 第43-44页 |
4.2.3 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方法 | 第44-46页 |
4.2.4 分析软件及数据库查询 | 第46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6-55页 |
4.3.1 转基因株系RT-PCR检测结果分析 | 第46-47页 |
4.3.2 转基因株系qRT-PCR检测结果分析 | 第47-48页 |
4.3.3 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结果分析 | 第48-55页 |
4.4 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 第56-58页 |
5.1 讨论 | 第56-57页 |
5.2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5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