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3-16页 |
1.2.1 主体框架 | 第14-15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2.3 技术路线 | 第16页 |
1.3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6-19页 |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9-33页 |
2.1 海洋灾害研究进展 | 第19-22页 |
2.1.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2.1.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2.2 灾害经济学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2.2.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22页 |
2.2.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2.3 灾害损失研究进展 | 第24-27页 |
2.3.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24-26页 |
2.3.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26-27页 |
2.4 防灾应急能力评价 | 第27-30页 |
2.4.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28页 |
2.4.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28-30页 |
2.5 滨海城市脆弱性评价 | 第30-3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突变理论发展研究 | 第33-47页 |
3.1 突变理论概述 | 第33-34页 |
3.2 突变理论基本原理 | 第34-38页 |
3.2.1 齐曼突变机构 | 第34-37页 |
3.2.2 突变模型的基本特征 | 第37页 |
3.2.3 突变约定 | 第37-38页 |
3.3 突变理论应用发展 | 第38-39页 |
3.4 突变理论的基本模型 | 第39-44页 |
3.4.1 折叠突变模型 | 第40-41页 |
3.4.2 尖点突变模型 | 第41-42页 |
3.4.3 燕尾突变模型 | 第42-44页 |
3.4.4 其他基本模型 | 第4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4-47页 |
第4章 基于燕尾突变的滨海城市海洋灾害发生机理研究 | 第47-61页 |
4.1 滨海城市海洋灾害系统 | 第47-51页 |
4.1.1 滨海城市海洋灾害系统特征 | 第47-48页 |
4.1.2 滨海城市海洋灾害结构特征 | 第48-49页 |
4.1.3 滨海城市海洋灾害发展形式 | 第49页 |
4.1.4 滨海城市海洋灾害致因分析 | 第49-51页 |
4.2 滨海城市灾害系统突变分析 | 第51-59页 |
4.2.1 滨海城市海洋灾害燕尾突变模型建立 | 第52页 |
4.2.2 滨海城市海洋灾害燕尾突变形式分析 | 第52-56页 |
4.2.3 滨海城市燕尾突变模型应用 | 第56-57页 |
4.2.4 燕尾突变的性质 | 第57-5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5章 滨海城市海洋灾害损失预测研究 | 第61-83页 |
5.1 滨海城市海洋灾害损失 | 第61-63页 |
5.1.1 滨海城市海洋灾害损失预测意义 | 第61-62页 |
5.1.2 滨海城市海洋灾害损失预测特点 | 第62-63页 |
5.2 滨海城市海洋灾害损失预测方法 | 第63-72页 |
5.2.1 灰色预测原理 | 第64-67页 |
5.2.2 突变预测原理 | 第67-69页 |
5.2.3 灰色-突变预测模型构建 | 第69-72页 |
5.3 滨海城市海洋灾害损失预测实证分析-以风暴潮为例 | 第72-80页 |
5.3.1 数据选择与背景 | 第72-73页 |
5.3.2 计算过程与结果 | 第73-8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0-83页 |
第6章 滨海城市防灾减灾能力评价研究 | 第83-105页 |
6.1 滨海城市防灾减灾能力评价意义 | 第83-84页 |
6.2 滨海城市防灾减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第84-89页 |
6.2.1 滨海城市防灾减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选取的原则 | 第84-86页 |
6.2.2 滨海城市防灾减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选取 | 第86-89页 |
6.3 基于离散系数的滨海城市突变-模糊物元评价模型建立 | 第89-98页 |
6.3.1 模糊物元分析法及应用 | 第89-90页 |
6.3.2 突变级数评价法及应用 | 第90-92页 |
6.3.3 离散突变-模糊物元模型构建 | 第92-98页 |
6.4 滨海城市防灾减灾能力评价实证分析 | 第98-102页 |
6.4.1 数据选择与背景 | 第98-99页 |
6.4.2 计算过程与结果 | 第99-102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02-105页 |
第7章 滨海城市防灾减灾政策建议和实施路径 | 第105-113页 |
7.1 滨海城市防灾减灾政策建议 | 第105-108页 |
7.1.1 加强滨海城市灾害预警预报体系建设 | 第106页 |
7.1.2 提高滨海城市海洋灾害防灾抗灾能力 | 第106-107页 |
7.1.3 完善滨海城市海洋灾害救灾能力建设 | 第107页 |
7.1.4 强力支持滨海城市灾后恢复评估工作 | 第107-108页 |
7.2 滨海城市防灾减灾实施路径 | 第108-113页 |
7.2.1 合理开发海洋 | 第108-109页 |
7.2.2 优化城市防灾管理机制 | 第109页 |
7.2.3 完善城市防灾法律法规 | 第109页 |
7.2.4 加强防灾减灾队伍建设 | 第109-110页 |
7.2.5 完善灾害管理信息系统 | 第110页 |
7.2.6 加大防灾科学研究投入 | 第110页 |
7.2.7 普及城市防灾减灾教育 | 第110-113页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3-115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113-114页 |
8.2 研究展望 | 第114-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27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27-129页 |
致谢 | 第129-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