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一、引言 | 第9-18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12页 |
1.交往是人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 第9页 |
2.道德交往是德育本身的过程和意义 | 第9-10页 |
3.道德交往是实存于学校德育困境的现实要求 | 第10-12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2页 |
1.理论意义 | 第12页 |
2.现实意义 | 第12页 |
(三)研究的现状 | 第12-16页 |
1.关于交往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2.关于道德交往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四)研究的方法 | 第16-18页 |
1.文献法 | 第16页 |
2.理论分析法 | 第16-18页 |
二、道德交往的内涵 | 第18-25页 |
(一)交往的含义 | 第18页 |
(二)道德交往的含义 | 第18-20页 |
(三)道德交往的特征 | 第20-25页 |
1.道德交往对象的平等性 | 第20-21页 |
2.道德交往过程的互动性 | 第21-23页 |
3.道德交往途径的畅通性 | 第23-25页 |
三、中学师生间道德交往的现实遭遇 | 第25-31页 |
(一)教师对学生的道德交往言语失范 | 第25-26页 |
(二)德育师生的道德交往关系变脸为道德控制关系 | 第26-28页 |
(三)德育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在道德交往机会方面差异明显 | 第28-29页 |
(四)师生间的道德交往价值观呈现疏离状态 | 第29-31页 |
四、中学师生间道德交往的困境之成因 | 第31-38页 |
(一)专业化不足制约教师对学生道德交往言语能力的提升 | 第31-33页 |
(二)德育工具化阻碍师生主体间性道德交往关系的发展 | 第33-34页 |
(三)功利化德育造成师生德育课堂道德交往机会的不公平 | 第34-35页 |
(四)知性德育导致德育教师对学生的道德交往价值观引导失效 | 第35-38页 |
五、重塑中学师生间道德交往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样态 | 第38-48页 |
(一)提升教师的德育水平,加强对教师道德交往言语能力的多元培植 | 第38-41页 |
(二)完善学校德育管理模式,重塑师生主体间性道德交往关系 | 第41-42页 |
(三)建构师生德育课堂交往的“公共域”,促进师生道德交往机会公平 | 第42-45页 |
(四)运用生活德育理论提升德育教师对学生道德交往价值观的引导效能 | 第45-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后记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