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道路工程论文--道路建筑材料论文

早强型水泥乳化沥青混凝土研究与应用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5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9页
    1.2 研究进展第9-13页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3-15页
        1.3.1 研究内容第13-14页
        1.3.2 技术路线第14-15页
第二章 原材料与测试方法第15-27页
    2.1 原材料第15-19页
    2.2 测试方法第19-27页
        2.2.1 工作性能试验方法第19-20页
        2.2.2 力学性能试验方法第20-23页
        2.2.3 路用性和耐久性试验方法第23-26页
        2.2.4 微观结构研究测试方法第26-27页
第三章 早强型水泥乳化沥青混凝土组成设计研究第27-49页
    3.1 原材料的相适性第27-30页
        3.1.1 胶凝材料与乳化沥青的相适性第27-28页
        3.1.2 减水剂的适应性第28-29页
        3.1.3 集料的适应性第29-30页
    3.2 配比设计第30-43页
        3.2.1 最佳水泥和乳化沥青用量第30-32页
        3.2.2 水胶比第32-33页
        3.2.3 胶砂比第33-34页
        3.2.4 砂率第34-35页
        3.2.5 外加剂第35-43页
    3.3 工作性和力学性第43-46页
        3.3.1 工作性第43-44页
        3.3.2 力学性能第44-46页
        3.3.3 粘结强度第46页
    3.4 早强型水泥乳化沥青混凝土配比设计方法第46-47页
        3.4.1 设计准则第46-47页
        3.4.2 设计步骤第47页
    3.5 本章小结第47-49页
第四章 早强型水泥乳化沥青混凝土路用性和耐久性研究第49-59页
    4.1 路用性和耐久性研究第49-58页
        4.1.1 抗车辙性能第49-50页
        4.1.2 水稳定性第50-51页
        4.1.3 耐化学介质侵蚀性第51-56页
        4.1.4 抗冻性第56-58页
    4.2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五章 早强型水泥乳化沥青混凝土强度形成机理及微观结构研究第59-66页
    5.1 强度形成机理研究第59-62页
        5.1.1 乳化沥青破乳第59-60页
        5.1.2 胶凝材料水化与沥青相互作用第60-61页
        5.1.3 沥青网状结构形成及硬化发展第61-62页
    5.2 微观结构研究第62-65页
        5.2.1 分析原理第62页
        5.2.2 扫描电镜测试结果分析第62-65页
    5.3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六章 工程应用技术研究第66-72页
    6.1 界面增强研究第66-67页
    6.2 试验路概况与修补要求第67页
    6.3 施工布置第67-71页
        6.3.1 修补方案第67页
        6.3.2 材料配比及主要技术指标第67-68页
        6.3.3 施工工艺第68-71页
    6.4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结论与展望第72-74页
    结论第72-73页
    展望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77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第77-78页
致谢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速公路运营成本控制问题研究
下一篇: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