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科学、科学研究论文--世界各国科学研究事业论文--中国论文

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路径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导论第10-16页
    0.1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3页
        0.1.1 国外研究现状第10-12页
        0.1.2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3页
    0.2 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第13-14页
    0.3 研究方法第14-15页
    0.4 研究意义第15页
    0.5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第15-16页
第一章 中国公众科学素养状况第16-29页
    1.1 科学素养的概念第16-18页
    1.2 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状况第18-25页
        1.2.1 公众对科学知识的理解第18-21页
        1.2.2 公众对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解第21-22页
        1.2.3 公众对科学与社会关系的理解第22-23页
        1.2.4 分析与总结第23-25页
    1.3 我国与发达国家公众科学素养的比较第25-29页
        1.3.1 公众基本科学素养的比较第25-26页
        1.3.2 不同性别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差异的比较第26页
        1.3.3 具备科学素养公众的受教育程度差异的比较第26-27页
        1.3.4 分析与总结第27-29页
第二章 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路径一:科学史教育第29-38页
    2.1 科学课程标准中的科学史内容第29-31页
        2.1.1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第29-30页
        2.1.2 英国国家科学课程改革计划第30-31页
    2.2 科学史在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中的作用第31-34页
        2.2.1 理解科学本质第31-32页
        2.2.2 建构科学知识第32-33页
        2.2.3 认识科学价值第33-34页
    2.3 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路径一第34-38页
        2.3.1 在科普实践活动中学习科学史相关知识第34-35页
        2.3.2 完善科学史教学体系第35-36页
        2.3.3 加强科学传播第36-38页
第三章 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路径二:科学哲学教育第38-48页
    3.1 美、英科学课程标准中的科学哲学内容第38-40页
        3.1.1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的科学探究第38-39页
        3.1.2 英国《国家科学教育课程标准》中的科学探究第39-40页
    3.2 科学哲学在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中的作用第40-44页
        3.2.1 培养学生信仰与创新、收敛与发散思维第40-42页
        3.2.2 培养学生敏锐观察和勇敢放弃的精神第42-43页
        3.2.3 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科学真理第43-44页
    3.3 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路径二第44-48页
        3.3.1 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第44-45页
        3.3.2 培育学生客观、理性精神第45-46页
        3.3.3 加强科普的研究工作第46-48页
第四章 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路径三:科学社会学教育第48-57页
    4.1 加拿大、澳大利亚科学教育改革中的社会学内容第48-50页
        4.1.1 加拿大安大略的科学与技术教学大纲第48-49页
        4.1.2 澳大利亚国家科学课程标准第49-50页
    4.2 科学社会学在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中的作用第50-53页
        4.2.1 重新认识知识的客观性,树立科学相对性的思想第50-51页
        4.2.2 贯通科学与社会,强调班级“共同体”的价值第51-52页
        4.2.3 重视全面的科学素养,在对话中提升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第52-53页
    4.3 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路径三第53-57页
        4.3.1 政府全力支持第53-54页
        4.3.2 全民参与第54-55页
        4.3.3 完善政府与社会的沟通机制第55-57页
结论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61-62页
致谢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早强型水泥乳化沥青混凝土研究与应用
下一篇:土地整治效益评价方法研究--以洛川县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