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引言 | 第9-12页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1.4 研究框架和内容 | 第10-11页 |
1.5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11-12页 |
1.5.1 本文创新点 | 第11页 |
1.5.2 本文不足 | 第11-12页 |
2 OIC 概述 | 第12-22页 |
2.1 OIC 定义及特点 | 第12-15页 |
2.1.1 OIC 定义 | 第12页 |
2.1.2 OIC 特点 | 第12-15页 |
2.2 公司战略目的 | 第15-18页 |
2.2.1 内部战略目的 | 第15-16页 |
2.2.2 外部战略目的 | 第16-18页 |
2.3 公司重组的方式 | 第18-22页 |
2.3.1 内部运作方式和外部运作方式 | 第18-20页 |
2.3.2 转为非上市公司和保留原上市公司资格方式 | 第20页 |
2.3.3 同一控制下收购方式和非同一控制下收购方式 | 第20-22页 |
3 审计准备工作 | 第22-29页 |
3.1 审计人员的要求 | 第22-24页 |
3.1.1 知悉相关国家或地区的法律、会计准则、税收法律 | 第22-23页 |
3.1.2 语言文字能力 | 第23页 |
3.1.3 信息技术能力 | 第23-24页 |
3.2 业务承接的可行性分析 | 第24-27页 |
3.2.1 对被审公司的分析 | 第24-25页 |
3.2.2 对审计团队的分析 | 第25-27页 |
3.3 OIC 类公司融资市场的规划 | 第27-29页 |
3.3.1 中国大陆融资市场的类别和要求 | 第27-28页 |
3.3.2 融资市场的规划 | 第28-29页 |
4 审计过程 | 第29-59页 |
4.1 尽职调整 | 第29-32页 |
4.1.1 了解被审公司股权的性质及其会计处理 | 第29页 |
4.1.2 确定被审公司会计政策及其影响 | 第29页 |
4.1.3 分析不同会计准则对账务处理的影响 | 第29-30页 |
4.1.4 讨论重点科目核算事项 | 第30页 |
4.1.5 沟通财务系统资料的取得 | 第30-32页 |
4.1.6 形成尽职调整报告 | 第32页 |
4.2 收购重组过程 | 第32-33页 |
4.2.1 提供股款支付的金额依据 | 第32-33页 |
4.2.2 确认长期股权投资成本金额 | 第33页 |
4.3 改制过程 | 第33-34页 |
4.3.1 注册会计师需要检查的资料 | 第33-34页 |
4.3.2 验资报告主要内容 | 第34页 |
4.4 上市申报的审计要点 | 第34-57页 |
4.4.1 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审计要点 | 第34-35页 |
4.4.2 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要点 | 第35-36页 |
4.4.3 货币资金的审计要点 | 第36-37页 |
4.4.4 套期保值和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审计要点 | 第37-39页 |
4.4.5 商誉的审计要点 | 第39-40页 |
4.4.6 长期股权投资的审计要点 | 第40-41页 |
4.4.7 营业收入的审计要点 | 第41-43页 |
4.4.8 存货和营业成本的审计要点 | 第43-45页 |
4.4.9 外币报表折算差额的审计要点 | 第45-47页 |
4.4.10 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资产及负债审计要点 | 第47-48页 |
4.4.11 现金流量表的审计要点 | 第48-49页 |
4.4.12 审计报告的审计要点 | 第49-57页 |
4.5 配售后审计 | 第57-59页 |
4.5.1 验资所需资料 | 第57-58页 |
4.5.2 确认募集资金金额 | 第58-59页 |
5 现有政策不足及建议 | 第59-65页 |
5.1 法律层面上的缺陷 | 第59-61页 |
5.1.1 公司能否保留境外上市资格缺少规定 | 第59-60页 |
5.1.2 流通股股东身份存在法律冲突 | 第60页 |
5.1.3 境内外公司股权置换欠缺政策 | 第60-61页 |
5.2 会计准则层面上的缺陷 | 第61-63页 |
5.2.1 外币折算报表项目丧失勾稽关系 | 第61-62页 |
5.2.2 公司改制增资时税款处理欠缺规范 | 第62-63页 |
5.3 操作层面上的缺陷 | 第63-65页 |
5.3.1 主板与中小板无正式区别依据 | 第63页 |
5.3.2 审计证据电子化进展缓慢 | 第63-65页 |
6 其他需要考虑的问题 | 第65-71页 |
6.1 注册会计师与律师和保荐人的合作 | 第65-66页 |
6.1.1 与律师的合作 | 第65页 |
6.1.2 与保荐人的合作 | 第65-66页 |
6.2 注册会计师与境外会计师的交流 | 第66-67页 |
6.2.1 了解被审公司所在国家或地区的会计准则和税收法律 | 第66页 |
6.2.2 了解被审公司各项情况 | 第66页 |
6.2.3 相互借助审计结果 | 第66-67页 |
6.2.4 编制差异鉴证报告的基础 | 第67页 |
6.3 注册会计师与证监会的沟通和反馈 | 第67-68页 |
6.3.1 反馈意见类别 | 第67页 |
6.3.2 反馈意见中主要财务问题及处理 | 第67-68页 |
6.4 注册会计师对 OIC 类公司的培训 | 第68-69页 |
6.4.1 介绍中国大陆资本市场基本情况 | 第68页 |
6.4.2 规范内控制度及其程序 | 第68页 |
6.4.3 规范关联交易及其程序 | 第68-69页 |
6.4.4 讲解中国大陆《企业会计准则》 | 第69页 |
6.4.5 统一现金流量表编制方法 | 第69页 |
6.4.6 模拟证监会答辩场景 | 第69页 |
6.4.7 其他能提升被审公司财务水平的培训 | 第69页 |
6.5 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应掌握的主要政策 | 第69-71页 |
6.5.1 OIC 类公司 IPO 申报、发行有关的主要政策 | 第70页 |
6.5.2 注册会计师制作法律文件有关的主要政策 | 第70-71页 |
7 研究结论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6-77页 |
详细摘要 | 第77-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