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33页 |
1.1 石煤资源概况 | 第12-14页 |
1.1.1 石煤的成因及物质组成 | 第12页 |
1.1.2 石煤中有价金属赋存状态 | 第12-13页 |
1.1.3 国内外石煤资源状况 | 第13-14页 |
1.2 石煤资源利用现状 | 第14-26页 |
1.2.1 石煤发电 | 第14页 |
1.2.2 石煤提钒 | 第14-25页 |
1.2.3 石煤渣的利用 | 第25-26页 |
1.3 石煤提钒过程中硅的利用情况 | 第26-31页 |
1.3.1 石煤酸浸提钒过程 | 第27-28页 |
1.3.2 石煤碱浸提钒过程 | 第28-29页 |
1.3.3 白炭黑的性质、用途、制备及表征 | 第29-31页 |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31-33页 |
第二章 试样、研究方法、药剂及仪器 | 第33-38页 |
2.1 试验样品 | 第33-34页 |
2.1.1 石煤 | 第33页 |
2.1.2 石煤碱浸液 | 第33-34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34-37页 |
2.2.1 技术路线 | 第34-35页 |
2.2.2 钒硅分离的方法 | 第35页 |
2.2.3 碱性溶液中钒的提取方法 | 第35页 |
2.2.4 分析测试 | 第35-37页 |
2.3 药剂、仪器与设备 | 第37-38页 |
第三章 V/Si/CO_2-H_2O系溶液化学研究 | 第38-58页 |
3.1 V-H_2O系溶液化学性质 | 第38-45页 |
3.1.1 钒氧化物在水溶液中的溶解行为与pH的关系 | 第38-39页 |
3.1.2 V_2O_5的组分分布与pH的关系 | 第39-40页 |
3.1.3 钒在水溶液中的聚集状态 | 第40-42页 |
3.1.4 V-H_2O体系电位-pH图 | 第42-45页 |
3.2 Si-H_2O系溶液化学性质 | 第45-54页 |
3.2.1 硅氧化物在水溶液中的溶解行为与pH的关系 | 第45-46页 |
3.2.2 SiO_2的组分分布与pH的关系 | 第46-48页 |
3.2.3 硅在水溶液中的聚集状态 | 第48-53页 |
3.2.4 低模数高浓度硅酸钠溶液的性质 | 第53-54页 |
3.3 CO_2-H_2O系溶液化学性质 | 第54-56页 |
3.3.1 CO_2在水溶液中的溶解行为 | 第54-55页 |
3.3.2 CO_3~(2-)在水溶液中的加质子反应 | 第55-56页 |
3.3.3 Na_2CO_3和NaHCO_3的溶解行为 | 第5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四章 碱性溶液中钒、硅分离研究 | 第58-84页 |
4.1 石煤碱浸液的性质 | 第58页 |
4.2 石煤碱浸液碳分法脱硅的热力学分析 | 第58-59页 |
4.3 石煤碱浸液碳分法脱硅的动力学研究 | 第59-71页 |
4.3.1 碳分试验方法 | 第60页 |
4.3.2 碳分法制备白炭黑的影响因素 | 第60-64页 |
4.3.3 碳分反应过程宏观动力学 | 第64-66页 |
4.3.4 碳分反应过程的传质机理和反应机理 | 第66-71页 |
4.4 碳分脱硅渣中钒的脱除研究 | 第71-80页 |
4.4.1 钒对硅酸钠溶液碳分过程的影响 | 第71-78页 |
4.4.2 碳分法白炭黑中钒的存在形式与脱除 | 第78-80页 |
4.5 石煤碱浸液碳分法脱硅与白炭黑制备试验结果 | 第80-8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五章 碱性溶液中钒的提取研究 | 第84-101页 |
5.1 石煤碳分母液的性质 | 第84页 |
5.2 碱性体系中钒的提取方案 | 第84-85页 |
5.3 钒酸钙沉淀法提钒 | 第85-97页 |
5.3.1 影响钒沉淀效果的主要因素 | 第85-88页 |
5.3.2 碳酸钙与钒酸钙的分步沉淀 | 第88-96页 |
5.3.3 小结 | 第96-97页 |
5.4 萃取法提钒 | 第97-99页 |
5.4.1 影响钒萃取率的因素 | 第97-98页 |
5.4.2 实际体系中钒的萃取 | 第98-9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9-101页 |
第六章 石煤中钒硅资源综合利用新技术研究 | 第101-108页 |
6.1 从石煤中综合利用钒硅资源的工艺流程 | 第101-102页 |
6.2 全流程试验结果 | 第102-106页 |
6.2.1 钒的回收 | 第103-105页 |
6.2.2 硅的回收 | 第105页 |
6.2.3 浸出剂回用 | 第105-106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06-108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点 | 第108-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25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125-126页 |
致谢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