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论文选题的目的 | 第9页 |
1.1.2 论文选题的意义 | 第9-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1.2.1 关于政府创新涵义的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1.2.2 关于地方政府创新的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2.3 关于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可持续性的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3.1 文献研究法 | 第15页 |
1.3.2 比较分析法 | 第15页 |
1.3.3 归纳总结法 | 第15页 |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15-17页 |
1.4.1 在独特的背景下研究我国地方政府创新的可持续发展 | 第15页 |
1.4.2 将地方政府可持续创新与地方政府善治相联系 | 第15-17页 |
第2章 中国地方政府可持续创新概述 | 第17-24页 |
2.1 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的内涵、动力和模式 | 第17-20页 |
2.1.1 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的内涵 | 第17页 |
2.1.2 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的动力 | 第17-19页 |
2.1.3 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的模式 | 第19-20页 |
2.2 中国地方政府可持续创新的内涵及其特殊性 | 第20-21页 |
2.2.1 地方政府可持续创新的内涵 | 第20页 |
2.2.2 中国地方政府可持续创新的特殊性 | 第20-21页 |
2.3 中国地方政府可持续创新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2.3.1 系统创新理论和过程创新理论 | 第21-22页 |
2.3.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2-24页 |
第3章 中国地方政府可持续创新的现状 | 第24-33页 |
3.1 中国地方政府可持续创新取得的绩效 | 第24-25页 |
3.1.1 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 | 第24页 |
3.1.2 提高地方政府机关的执政能力 | 第24页 |
3.1.3 革新可持续创新制度 | 第24-25页 |
3.2 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缺乏可持续性的表现 | 第25-28页 |
3.2.1 可持续创新的动力不足 | 第25页 |
3.2.2 可持续创新的社会影响不明显 | 第25-26页 |
3.2.3 可持续创新的政治提升空间有限 | 第26页 |
3.2.4 可持续创新的稳定推广性较低 | 第26-27页 |
3.2.5 创新“嫁接”导致水土不服 | 第27-28页 |
3.3 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缺乏可持续性的原因分析 | 第28-33页 |
3.3.1 可持续创新的环境不健全 | 第28-29页 |
3.3.2 可持续创新的思想意识消极 | 第29-30页 |
3.3.3 可持续创新的物质基础薄弱 | 第30-31页 |
3.3.4 可持续创新的机制不完善 | 第31-33页 |
第4章 推动地方政府可持续创新的对策建议 | 第33-41页 |
4.1 建立健康的可持续创新环境 | 第33-34页 |
4.1.1 增加对可持续创新的政策支持 | 第33页 |
4.1.2 营造可持续创新的文化氛围 | 第33-34页 |
4.2 培育积极的可持续创新意识 | 第34-35页 |
4.2.1 提高地方官员的创新素质和能力 | 第34-35页 |
4.2.2 正确引导和利用官员的政绩观 | 第35页 |
4.3 建立可持续创新的物质基础 | 第35-37页 |
4.3.1 提高地方政府创新的社会关注度 | 第35-36页 |
4.3.2 建立创新基地和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 第36页 |
4.3.3 提高可持续创新的制度化水平 | 第36-37页 |
4.4 完善地方政府可持续创新的相关机制 | 第37-41页 |
4.4.1 建设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 | 第37-38页 |
4.4.2 建立积极的可持续创新激励机制 | 第38页 |
4.4.3 建立完善的可持续创新监管机制 | 第38-39页 |
4.4.4 建立多渠道的宣传推广机制 | 第39-41页 |
第5章 结论 | 第41-43页 |
5.1 健康的环境是创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 第41页 |
5.2 地方政府官员是推广可持续创新的关键 | 第41页 |
5.3 实现地方政府善治是可持续创新的目的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作者简介 | 第47-4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