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1.2.1 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 第10-13页 |
1.2.2 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 | 第13-15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16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 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2章 马克思恩格斯公平观的形成 | 第17-25页 |
2.1 马克思恩格斯对公平概念的理解 | 第17-18页 |
2.2 马克思恩格斯公平观形成的历史背景 | 第18-19页 |
2.2.1 资产阶级打着“公平”口号登上历史的舞台 | 第18-19页 |
2.2.2 阐述未来社会价值观念的需要 | 第19页 |
2.3 马克思恩格斯公平观产生的理论渊源 | 第19-22页 |
2.3.1 德国古典哲学思想 | 第19-20页 |
2.3.2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思想 | 第20-21页 |
2.3.3 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 | 第21-22页 |
2.4 马克思恩格斯公平观的发展历程 | 第22-25页 |
2.4.1 萌芽时期 | 第22页 |
2.4.2 形成时期 | 第22-23页 |
2.4.3 成熟时期 | 第23-25页 |
第3章 马克思恩格斯公平观的基本内容与特征 | 第25-34页 |
3.1 马克思恩格斯公平观的基本内容 | 第25-29页 |
3.1.1 经济公平观 | 第25-27页 |
3.1.2 政治公平观 | 第27-28页 |
3.1.3 社会公平观 | 第28-29页 |
3.2 马克思恩格斯公平观的基本特征 | 第29-31页 |
3.2.1 阶级性 | 第29-30页 |
3.2.2 相对性 | 第30页 |
3.2.3 历史性 | 第30-31页 |
3.3 马克思恩格斯公平观的方法论原则 | 第31-34页 |
3.3.1 实践性原则 | 第31页 |
3.3.2 辩证性原则 | 第31-32页 |
3.3.3 历史唯物主义原则 | 第32-34页 |
第4章 马克思恩格斯公平观的当代价值 | 第34-43页 |
4.1 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公平观的形成奠定理论基础 | 第34-38页 |
4.1.1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公平观的继承和发展 | 第34-35页 |
4.1.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恩格斯政治公平观的继承和发展 | 第35-37页 |
4.1.3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公平观的继承和发展 | 第37-38页 |
4.2 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体现公平正义提供理论指导 | 第38-43页 |
4.2.1 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实现经济公平指明方向 | 第38-40页 |
4.2.2 为我国建立社会公平的制度保障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 第40-42页 |
4.2.3 为制定合理稳定的社会结构,建设和谐社会开创了道路 | 第42-43页 |
第5章 结论 | 第43-45页 |
5.1 马克思恩格斯公平观的解读 | 第43-44页 |
5.2 马克思恩格斯公平观当代价值的探究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作者简介 | 第50-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