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2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1 课程改革实践的要求 | 第9页 |
1.1.2 高一新生学情的要求 | 第9-10页 |
1.2 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页 |
1.2.1 把握衔接关键,实现平稳过渡 | 第10页 |
1.2.2 授人以渔,培养“学习型”人才 | 第10页 |
1.2.3 因材施教,研究适合中等学生的衔接方案 | 第10页 |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0-1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 第12-19页 |
2.1 初高中衔接教学的认识 | 第12-13页 |
2.2 初高中衔接教学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2.3 初高中衔接教学的理论依据 | 第15-19页 |
2.3.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 第15-16页 |
2.3.2 建构主义的数学教育理论 | 第16-17页 |
2.3.3 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17-19页 |
第三章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多角度思考 | 第19-37页 |
3.1 初、高中课程标准的比较与研究 | 第19-24页 |
3.1.1 初中数学课程性质 | 第19-20页 |
3.1.2 高中数学课程性质 | 第20-22页 |
3.1.3 初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变化 | 第22-24页 |
3.2 中考、高考要求的比较与研究 | 第24页 |
3.3 初高中教材的比较与研究 | 第24-30页 |
3.3.1 现行初高中数学教材中的联系 | 第24-27页 |
3.3.2 初高中数学教材的不同特点 | 第27-29页 |
3.3.3 现行初高中数学教材知识点的脱节 | 第29-30页 |
3.4 初高中的教法变化 | 第30-33页 |
3.4.1 一节初中数学课的观摩分析 | 第30-31页 |
3.4.2 对初高中数学教师的调查及分析 | 第31-33页 |
3.5 学生适应性情况调查与分析 | 第33-37页 |
3.5.1 对高一新生的问卷调查结果 | 第33-35页 |
3.5.2 问卷结果的分析 | 第35-37页 |
第四章 搞好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措施 | 第37-59页 |
4.1 指导学生实现平稳过渡的研究 | 第37-48页 |
4.1.1 搞好入学教育,提前做好准备 | 第37-38页 |
4.1.2 培养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 第38-41页 |
4.1.3 逐步改变思维方法,实现思维过渡 | 第41页 |
4.1.4 提高多项能力,实现能力过渡 | 第41-48页 |
4.2 教师自身做好过渡方面的研究 | 第48-54页 |
4.2.1 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指导之“师” | 第48-49页 |
4.2.2 调整自身状态,走近学生 | 第49页 |
4.2.3 找出初高中数学衔接紧密的知识点 | 第49-50页 |
4.2.4 优化教学环节,做好课堂教学的衔接 | 第50-54页 |
4.3 衔接案例 | 第54-59页 |
第五章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原则与反思 | 第59-63页 |
5.1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原则 | 第59-61页 |
5.1.1 系统性原则 | 第59页 |
5.1.2 循序渐进原则 | 第59-60页 |
5.1.3 主体性原则 | 第60页 |
5.1.4 启迪思维原则 | 第60页 |
5.1.5 可监控性原则 | 第60-61页 |
5.2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反思 | 第61页 |
5.2.1 避免短期突破 | 第61页 |
5.2.2 避免流于形式 | 第61页 |
5.3 研究中的不足 | 第61-63页 |
5.3.1 研究对象的局限性 | 第61-62页 |
5.3.2 研究范围的局限性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攻读教育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66-67页 |
附录一:教师对初高中数学衔接认识的调查表 | 第67-69页 |
附录二:高一新生数学学习适应情况调查表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