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桂铁路膨胀土边坡开挖数值分析与加筋护坡试验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膨胀土边坡研究现状及发展 | 第10-17页 |
1.2.1 膨胀土边坡破坏机理 | 第11-14页 |
1.2.2 膨胀土边坡刚、柔性支挡技术 | 第14-15页 |
1.2.3 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15-16页 |
1.2.4 膨胀土边坡开挖分析 | 第16-17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路线 | 第17-19页 |
第二章 云桂铁路沿线地质及膨胀土工程特性 | 第19-31页 |
2.1 线路概况 | 第19-20页 |
2.2 沿线膨胀土分布 | 第20-24页 |
2.2.1 南宁盆地 | 第20-21页 |
2.2.2 百色盆地 | 第21-24页 |
2.3 膨胀土地段气候地理概况 | 第24-27页 |
2.3.1 气候 | 第24-25页 |
2.3.2 水系 | 第25-26页 |
2.3.3 地质 | 第26-27页 |
2.4 沿线膨胀土工程特性 | 第27-30页 |
2.4.1 选取土样 | 第27页 |
2.4.2 基本工程特性 | 第27-30页 |
2.5 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膨胀土地区边坡防排水及支护方式分析 | 第31-43页 |
3.1 概述 | 第31-33页 |
3.2 膨胀土边坡水损害机理 | 第33-35页 |
3.2.1 膨胀土湿化破坏作用 | 第33-34页 |
3.2.2 风化破坏作用 | 第34页 |
3.2.3 地表水的侵蚀破坏 | 第34页 |
3.2.4 干湿循环的破坏作用 | 第34-35页 |
3.3 边坡地面排水系统 | 第35-37页 |
3.3.1 截水沟 | 第35-36页 |
3.3.2 急流槽 | 第36页 |
3.3.3 边沟 | 第36-37页 |
3.3.4 坡脚排水沟 | 第37页 |
3.3.5 排水管 | 第37页 |
3.4 边坡地下排水系统 | 第37-38页 |
3.4.1 明沟 | 第37-38页 |
3.4.2 暗沟 | 第38页 |
3.4.3 渗沟 | 第38页 |
3.5 膨胀土边坡支护及其破坏形式 | 第38-41页 |
3.5.1 膨胀土边坡支护常用形式 | 第38-40页 |
3.5.2 支挡形式及其破坏分析 | 第40-41页 |
3.6 小结 | 第41-43页 |
第四章 膨胀土边坡开挖数值模拟 | 第43-76页 |
4.1 分析方法说明以及FLAC介绍 | 第43-44页 |
4.1.1 常用的分析方法 | 第43-44页 |
4.1.2 FLAC简介 | 第44页 |
4.2 开挖工况的模拟 | 第44-71页 |
4.2.1 无支护开挖 | 第45-58页 |
4.2.2 加支护开挖模拟 | 第58-71页 |
4.3 降雨对边坡影响的模拟 | 第71-75页 |
4.4 小结 | 第75-76页 |
第五章 膨胀土加筋护坡现场监测及结果分析 | 第76-94页 |
5.1 加筋护坡介绍 | 第76-81页 |
5.1.1 加筋护坡的设计原则 | 第76-77页 |
5.1.2 加筋护坡设计 | 第77页 |
5.1.3 加筋护坡施工工艺 | 第77-79页 |
5.1.4 加筋护坡处理前后对比 | 第79-80页 |
5.1.5 植被的选择 | 第80-81页 |
5.2 加筋护坡现场试验及分析 | 第81-92页 |
5.3 小结 | 第92-9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4-96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94-95页 |
6.2 展望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2页 |
致谢 | 第102-10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情况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