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冶金工业论文--冶金机械、冶金生产自动化论文--有色冶金机械与生产自动化论文--有色冶金机械论文

基于界面传热机理的铝电解槽综合热场分析模型及其应用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目录第8-10页
1 绪论第10-13页
    1.1 铝电解工业概况第10-11页
    1.2 铝电解槽的热场问题第11-12页
    1.3 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2-13页
2 文献综述第13-28页
    2.1 铝电解槽电-热场仿真概述第13-20页
        2.1.1 铝电解槽的热平衡特征第13-14页
        2.1.2 铝电解槽电-热场研究方法第14-16页
        2.1.3 铝电解槽电-热场仿真研究基础第16-18页
        2.1.4 铝电解槽电-热场仿真研究的意义第18-20页
    2.2 铝电解槽电-热场仿真研究进展第20-26页
        2.2.1 铝电解槽电-热场模型及应用第20-23页
        2.2.2 铝电解槽界面换热系数研究第23-26页
    2.3 现行电-热场仿真模型总结及存在的问题第26页
    2.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案第26-28页
3 槽体与环境界面换热系数建模及应用第28-44页
    3.1 铝电解槽槽外总体散热分析第28-29页
    3.2 铝电解槽槽外辐射换热系数计算第29-31页
    3.3 铝电解槽槽外对流换热系数计算第31-37页
        3.3.1 槽外换热系数的影响因素第31-32页
        3.3.2 槽外空气及槽内烟气的流动分析第32-35页
        3.3.3 底部槽壳与环境空气的对流换热系数第35-36页
        3.3.4 侧部槽壳与环境空气的对流换热系数第36页
        3.3.5 上部料面与烟气的对流换热系数第36-37页
    3.4 槽体与环境界面换热系数编程计算及应用第37-42页
        3.4.1 换热系数的编程计算第37-39页
        3.4.2 换热系数的影响因素第39-40页
        3.4.3 新旧计算方法的对比第40-42页
        3.4.4 换热系数与槽型的关系第42页
    3.5 本章小结第42-44页
4 电解质与内衬界面换热系数建模及应用第44-65页
    4.1 电解质与内衬换热的数学建模第44-51页
        4.1.1 电解质与内衬传热过程及其简化第44-46页
        4.1.2 流体流动数学物理方程第46-47页
        4.1.3 流体流动湍流模型第47-49页
        4.1.4 近壁面传热与壁函数第49-50页
        4.1.5 材料属性与边界条件第50-51页
    4.2 换热系数的数值计算实现第51-55页
        4.2.1 数值计算方法简介第51-53页
        4.2.2 模型应用实例第53-55页
    4.3 电解质与内衬换热推动因素分析第55-58页
        4.3.1 电磁力作用下的槽内换热系数第55-56页
        4.3.2 阳极气泡作用下的槽内换热系数第56-57页
        4.3.3 气泡与电磁力共同作用下的槽内换热系数第57-58页
    4.4 500kA槽内换热系数分布特性及应用第58-64页
        4.4.1 电解质与大面槽帮换热系数分布特性第59-60页
        4.4.2 电解质与小面槽帮换热系数分布特性第60-61页
        4.4.3 电解质与阳极底部换热系数分布特性第61-62页
        4.4.4 阳极开槽对电解质与内衬界面换热系数的影响第62-64页
    4.5 本章小结第64-65页
5 铝电解槽电-热场直接耦合建模及应用第65-79页
    5.1 铝电解槽电-热场耦合建模基础第65-70页
        5.1.1 铝电解槽稳态电-热耦合关系第65-66页
        5.1.2 电化学反应热效应的影响第66-67页
        5.1.3 建模基础参数计算第67-70页
    5.2 铝电解槽电-热场直接耦合模型第70-73页
        5.2.1 电-热控制方程第70-71页
        5.2.2 电解槽模型及边界条件第71-72页
        5.2.3 电热接触及内部换热系数处理第72页
        5.2.4 综合模型整体计算流程第72-73页
    5.3 500kA级电解槽电-热场直接耦合计算第73-78页
        5.3.1 模型及参数计算第73-75页
        5.3.2 电场计算结果及分析第75-76页
        5.3.3 热场计算结果及分析第76-78页
    5.4 本章小结第78-79页
6 结论与展望第79-81页
    6.1 主要结论第79-80页
    6.2 展望与建议第80-81页
参考文献第81-89页
致谢第89-9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相关成果及参与的科研项目第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斗轮堆取料机单机全自动化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下一篇:H公司铸造件车间生产物流改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