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地区地热资源潜力综合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7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1.1 选题依据 | 第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方法 | 第14-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4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4-17页 |
第2章 哈尔滨地区自然地理概况与地质环境背景 | 第17-23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7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17页 |
2.2 地质环境背景 | 第17-22页 |
2.2.1 盆地基底深部热场背景 | 第17-18页 |
2.2.2 地下热储系统 | 第18-20页 |
2.2.3 地质构造 | 第20页 |
2.2.4 水文地质环境 | 第20-21页 |
2.2.5 第四系水文地质特征 | 第21-22页 |
2.3 地热形成背景及其原因 | 第22-23页 |
第3章 靶区的选择 | 第23-34页 |
3.1 地质依据 | 第23-29页 |
3.1.1 地质特征 | 第24-27页 |
3.1.2 地质结构 | 第27-29页 |
3.2 靶区的选择 | 第29-31页 |
3.2.1 阎家岗农场靶区 | 第29-30页 |
3.2.2 利民靶区 | 第30-31页 |
3.2.3 东发靶区 | 第31页 |
3.3 靶区构造单元 | 第31-33页 |
3.4 泉头组底面构造形态 | 第33-34页 |
第4章 地球物理探测 | 第34-49页 |
4.1 地球物理特征 | 第34-35页 |
4.1.1 地层岩石密度 | 第34-35页 |
4.2 重、磁力测量工作 | 第35-40页 |
4.2.1 重、磁仪器性能调节和测试 | 第35-36页 |
4.2.2 重、磁力基点的建立 | 第36页 |
4.2.3 重、磁力工作方法及质量评述 | 第36-40页 |
4.3 大地电磁测深工作 | 第40-49页 |
4.3.1 V5-2000 仪器标定及一致性试验 | 第40-44页 |
4.3.2 CEMP、MT 野外工作方法 | 第44-46页 |
4.3.3 CEMP、MT 质量评述 | 第46-49页 |
第5章 解释思路与处理方法 | 第49-62页 |
5.1 解释思路 | 第49-54页 |
5.1.1 重力两次分离 | 第50-52页 |
5.1.2 电法两次处理 | 第52-53页 |
5.1.3 重磁结合判识断层 | 第53页 |
5.1.4 磁力资料分析侏罗系火山岩分布 | 第53页 |
5.1.5 地热资源与分布预测 | 第53-54页 |
5.2 重力资料处理方法 | 第54-59页 |
5.2.1 重力基础资料 | 第54页 |
5.2.2 重力资料处理方法 | 第54-57页 |
5.2.3 重力异常特征与地质认识 | 第57-59页 |
5.3 磁力资料处理 | 第59-62页 |
5.3.1 磁力基础资料 | 第59页 |
5.3.2 磁力异常特征及地质认识 | 第59-62页 |
第6章 地质解释方法与建议 | 第62-77页 |
6.1 解释方法 | 第62-63页 |
6.1.1 构造形态与储层砂体优劣的平面分布 | 第62页 |
6.1.2 确定断层位置及平面展布情况 | 第62页 |
6.1.3 泉头组底面深度及构造面貌 | 第62-63页 |
6.1.4 地热资源预测 | 第63页 |
6.2 A 区地质解释 | 第63-69页 |
6.2.1 地质构造特征 | 第63-65页 |
6.2.2 储层品质与含水分布情况 | 第65-66页 |
6.2.3 地热有利区分布与井位选择 | 第66-69页 |
6.3 B 区地质解释 | 第69-71页 |
6.3.1 地质构造特征 | 第69-70页 |
6.3.2 储层品质与含水分布情况 | 第70页 |
6.3.3 地热有利区分布与井位选择 | 第70-71页 |
6.4 C 区地质解释 | 第71-77页 |
6.4.1 地质构造特征 | 第71-73页 |
6.4.2 储层品质与含水分布情况 | 第73页 |
6.4.3 地热有利区分布与井位选择 | 第73-77页 |
第7章 地热资源评价 | 第77-79页 |
7.1 效益评价 | 第77-79页 |
7.1.1 经济效益分析 | 第77页 |
7.1.2 社会效益分析 | 第77-78页 |
7.1.3 环境效益分析 | 第78-79页 |
第8章 结论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作者简介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