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一、绪论 | 第9-18页 |
(一)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2页 |
1. 选题的背景 | 第9-10页 |
2. 选题的意义 | 第10-12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16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四) 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二、马克思自然观及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义 | 第18-26页 |
(一) 马克思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 第18-23页 |
1. 人与自然是内在统一的辩证关系 | 第18-19页 |
2. 人与自然的整体发展 | 第19-20页 |
3. 违背自然规律是人与自然对抗的观念根源 | 第20-22页 |
4.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解决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根本途径 | 第22-23页 |
(二) 马克思自然观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义 | 第23-26页 |
1. 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理论提供重要的思想来源 | 第23-24页 |
2. 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 第24-26页 |
三、现阶段我国人与自然关系失衡的主要表现及其根源 | 第26-36页 |
(一) 现阶段我国人与自然关系失衡的主要表现 | 第26-31页 |
1. 人口膨胀 | 第26-27页 |
2. 环境污染 | 第27-28页 |
3. 资源短缺 | 第28-29页 |
4. 生态破坏 | 第29-31页 |
(二) 现阶段我国人与自然关系失衡的根源 | 第31-36页 |
1. 观念根源:人类中心主义和人文精神的缺失 | 第31-32页 |
2. 经济根源:经济效益的驱动及发展观的落后 | 第32-33页 |
3. 政治根源:地方政府管理的失责 | 第33页 |
4. 社会根源:公民道德意识淡薄和法规的不健全 | 第33-36页 |
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相处的路径探索 | 第36-53页 |
(一) 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化 | 第37-40页 |
1. 倡导绿色消费理念,牢固生态价值观念 | 第37-39页 |
2. 普及全民环保教育,强化生态文明意识 | 第39页 |
3.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加强生态道德建设 | 第39-40页 |
(二) 创新经济发展模式,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经济 | 第40-44页 |
1. 实施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 第41-42页 |
2. 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 第42-43页 |
3. 依靠生态科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 第43-44页 |
(三) 加强政府职能,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政治 | 第44-47页 |
1. 贯彻生态和谐理念,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思想保障 | 第44-45页 |
2. 建立行政长效机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 第45-46页 |
3. 整合协调法律法规,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 第46-47页 |
(四) 缓和人地关系矛盾,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社会 | 第47-53页 |
1. 控制人口数量,确保人均资源量 | 第48页 |
2. 保证耕地质量,谋求人地平衡 | 第48-49页 |
3. 加强土地可持续利用管理,寻求制度保障 | 第49-53页 |
结束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