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4-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引言 | 第18-26页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8-19页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9-21页 |
三、总体框架与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四、研究方法与学术创新 | 第23-26页 |
第一章 注册商标撤销制度的产生背景及历史 | 第26-51页 |
第一节 商标撤销制度产生的社会背景 | 第26-36页 |
一、前现代社会到风险社会的变迁 | 第26-29页 |
二、商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 第29-30页 |
三、社会信任基础的转型 | 第30-33页 |
四、商标撤销制度的社会角色 | 第33-36页 |
第二节 商标撤销制度产生的法律背景 | 第36-44页 |
一、商标权注册取得制度的确立 | 第36-42页 |
二、商标权注册取得制度的局限 | 第42-44页 |
第三节 我国商标撤销制度的沿革 | 第44-49页 |
一、我国商标撤销制度的萌芽时期 | 第44-46页 |
二、我国商标撤销制度的发展时期 | 第46-47页 |
三、我国商标撤销制度的停滞时期 | 第47-48页 |
四、我国当前的商标撤销制度 | 第48-49页 |
小结 | 第49-51页 |
第二章 注册商标撤销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51-78页 |
第一节 商标撤销的理论依据:缺乏或丧失显著性 | 第51-63页 |
一、显著性在商标法中的重要作用 | 第51-56页 |
二、商标显著性的分类 | 第56-59页 |
三、商标显著性的动态特征 | 第59-63页 |
第二节 商标撤销的法经济学分析 | 第63-70页 |
一、商标撤销制度的经济外部性 | 第63-65页 |
二、商标撤销制度的“成本——效益”分析 | 第65-68页 |
三、商标撤销制度的市场价值 | 第68-70页 |
第三节 商标撤销的制度功能 | 第70-76页 |
一、缺陷弥补:对注册取得制度的修正 | 第70-72页 |
二、商标激活:对商标真实使用的促进 | 第72-73页 |
三、权利规制:对商标使用行为的规范 | 第73-74页 |
四、竞争促进:对公平市场秩序的维持 | 第74-76页 |
小结 | 第76-78页 |
第三章 缺乏或丧失显著性的商标之一:连续不使用 | 第78-105页 |
第一节 国内外关于商标连续不使用的相关规定 | 第78-82页 |
一、三年不使用撤销的立法例 | 第79-81页 |
二、五年不使用撤销的立法例 | 第81-82页 |
第二节 商标使用的实质性要件 | 第82-93页 |
一、主观要件:商标使用中的使用意图 | 第82-87页 |
二、使用主体:使用必须是在商标权人意志控制下 | 第87-89页 |
三、使用程度:商标使用规模的要求 | 第89-91页 |
四、使用场域:在商业活动中使用 | 第91-93页 |
第三节 商标使用的形式性要件 | 第93-100页 |
一、商标使用是公开性的使用 | 第93-95页 |
二、商标使用是区分商品来源功能的使用 | 第95-97页 |
三、商标使用是在核定或类似商品和服务中使用 | 第97-100页 |
第四节 不使用撤销中“正当理由”的认定 | 第100-103页 |
一、主观条件:商标权人没有放弃商标的主观意图 | 第100-102页 |
二、客观条件:商标不使用并非出于商标权人的原因 | 第102-103页 |
小结 | 第103-105页 |
第四章 丧失显著性的商标之二:不当使用 | 第105-118页 |
第一节 不当使用导致商标撤销的立法渊源 | 第105-107页 |
一、美国关于不当使用的立法渊源 | 第105-106页 |
二、我国关于不当使用的立法渊源 | 第106-107页 |
第二节 目前法律规定不当使用的具体类型 | 第107-113页 |
一、正向假冒导致的商标撤销 | 第107-109页 |
二、所有权的错误标示导致的商标撤销 | 第109-110页 |
三、地理来源不准确导致的商标撤销 | 第110-111页 |
四、自行改变注册商标的具体信息 | 第111-113页 |
第三节 对不当使用法律规定的制度反思 | 第113-117页 |
一、对域外注册商标不当使用撤销制度的反思 | 第113-115页 |
二、对我国注册商标不当使用撤销制度的反思 | 第115-117页 |
小结 | 第117-118页 |
第五章 缺乏或丧失显著性的商标之三:退化为通用名称 | 第118-147页 |
第一节 通用名称的立法及其认定意义 | 第118-124页 |
一、通用名称的立法规定 | 第118-120页 |
二、认定通用名称的重要意义 | 第120-124页 |
第二节 通用名称的形成原因及不同法律后果 | 第124-129页 |
一、通用名称的形成原因 | 第124-127页 |
二、通用名称形成原因的不同法律后果 | 第127-129页 |
第三节 我国通用名称认定的司法实践 | 第129-134页 |
一、对通用名称特征的认定 | 第129-130页 |
二、对通用名称认定标准的理解 | 第130-133页 |
三、通用名称的商标权问题 | 第133页 |
四、通用名称的认定时间 | 第133-134页 |
第四节 商标退化为通用名称的判断标准 | 第134-146页 |
一、通用名称认定标准在美国的演进 | 第134-139页 |
二、重塑消费者认知作为判定通用名称的主要标准 | 第139-141页 |
三、判断消费者认知的考虑因素 | 第141-146页 |
小结 | 第146-147页 |
第六章 注册商标撤销的程序救济 | 第147-171页 |
第一节 商标撤销程序的立法状况 | 第147-151页 |
一、国外的商标撤销程序 | 第147-148页 |
二、我国的商标撤销程序 | 第148-150页 |
三、商标撤销程序的比较分析 | 第150-151页 |
第二节 商标撤销中救济的正当程序 | 第151-154页 |
一、商标撤销程序中的程序合法 | 第151-153页 |
二、商标撤销程序中的公正与效率 | 第153-154页 |
第三节 商标撤销案件中的证明责任 | 第154-159页 |
一、商标撤销程序中证明责任的一般分配原则 | 第154-157页 |
三、商标不当使用撤销纠纷中的证明责任分配 | 第157-158页 |
四、退化为通用名称纠纷中的证明责任分配 | 第158-159页 |
第四节 商标撤销程序中行政救济与司法救济之衔接 | 第159-170页 |
一、商标撤销制度中行政权考量 | 第159-164页 |
二、商标撤销制度中司法权考量 | 第164-167页 |
三、商标撤销制度中行政权与司法权关系 | 第167-170页 |
小结 | 第170-171页 |
第七章 我国注册商标撤销制度的完善 | 第171-189页 |
第一节 商标撤销制度的双重目的之构建 | 第171-177页 |
一、商标撤销目的之既有学说及其评述 | 第171-174页 |
二、注册商标撤销的目的之一:发挥商标的识别功能 | 第174-176页 |
三、注册商标撤销的目的之二:保护消费者利益 | 第176-177页 |
第二节 注册商标撤销事由的重构 | 第177-184页 |
一、修改管理性的撤销事由 | 第177-178页 |
二、重新厘定“商标使用”的内涵 | 第178-181页 |
三、增设“商标连续三年不使用的不侵权抗辩”条款 | 第181-183页 |
四、以消费者认知作为认定通用名称的首要标准 | 第183-184页 |
第三节 注册商标撤销程序的变革 | 第184-188页 |
一、以压缩审理层级为基础提高撤销效率 | 第184-185页 |
二、赋予法院直接撤销注册商标的权力 | 第185-188页 |
小结 | 第188-189页 |
结语 | 第189-191页 |
参考文献 | 第191-202页 |
后记 | 第202-20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2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