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2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5页 |
1.2 本文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 第15-18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1.3 相关研究内容 | 第18-29页 |
1.3.1 挡块相关研究 | 第18-23页 |
1.3.2 耗能自复位桥墩相关研究 | 第23-29页 |
第2章 钢筋混凝土挡块的试验及破坏机理研究 | 第29-55页 |
2.1 引言 | 第29-30页 |
2.2 钢筋混凝土挡块的试验研究 | 第30-46页 |
2.2.1 试验目的 | 第30页 |
2.2.2 试件设计 | 第30-32页 |
2.2.3 材料性能 | 第32-33页 |
2.2.4 试验方案 | 第33-36页 |
2.2.5 试验过程 | 第36-42页 |
2.2.6 主要试验结果 | 第42-46页 |
2.3 基于MSC.Marc的有限元模拟 | 第46-53页 |
2.3.1 模型的简化 | 第46-47页 |
2.3.2 材料本构模型 | 第47-48页 |
2.3.3 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 第48-50页 |
2.3.4 有限元分析结果 | 第50-5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3章 牺牲型钢板挡块的试验及破坏机理研究 | 第55-77页 |
3.1 引言 | 第55-56页 |
3.2 钢板挡块的试验研究 | 第56-63页 |
3.2.1 试验概况 | 第56页 |
3.2.2 试件设计 | 第56-59页 |
3.2.3 试验方案 | 第59-60页 |
3.2.4 主要试验结果 | 第60-63页 |
3.3 基于MSC.Marc的有限元模拟 | 第63-69页 |
3.3.1 模型的简化 | 第63页 |
3.3.2 材料本构模型 | 第63-64页 |
3.3.3 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 第64-67页 |
3.3.4 有限元分析结果 | 第67-69页 |
3.4 参数分析 | 第69-76页 |
3.4.1 钢板材料参数 | 第69-70页 |
3.4.2 不开槽钢板挡块 | 第70-73页 |
3.4.3 开槽钢板挡块 | 第73-7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4章 撞击对挡块的影响 | 第77-91页 |
4.1 引言 | 第77页 |
4.2 模型修正及完善 | 第77-80页 |
4.2.1 撞击质量 | 第77页 |
4.2.2 撞击速度 | 第77-79页 |
4.2.3 材料的率效应 | 第79-80页 |
4.3 主梁-混凝土挡块撞击响应 | 第80-87页 |
4.3.1 撞击时程 | 第80-82页 |
4.3.2 上部结构质量和初始撞击速度对最大撞击力的影响 | 第82-85页 |
4.3.3 不同上部结构质量下挡块可承受的最大撞击速度 | 第85-87页 |
4.4 主梁-钢板挡块撞击响应 | 第87-90页 |
4.4.1 撞击力时程 | 第87-89页 |
4.4.2 上部结构速度时程 | 第89-9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第5章 设置可更换耗能连梁的自复位桥墩的破坏机理 | 第91-114页 |
5.1 引言 | 第91页 |
5.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方法 | 第91-94页 |
5.2.1 模型的简化 | 第91-92页 |
5.2.2 自复位桥墩验证 | 第92-93页 |
5.2.3 可更换耗能连梁的验证 | 第93-94页 |
5.3 设置可更换耗能连梁的自复位桥墩的性能研究 | 第94-97页 |
5.3.1 桥墩的受力过程 | 第94-95页 |
5.3.2 耗能连梁布置的影响 | 第95-97页 |
5.4 参数分析 | 第97-103页 |
5.4.1 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预应力轴压比的影响 | 第97-98页 |
5.4.2 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初始张拉应力的影响 | 第98-100页 |
5.4.3 柱间间距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5.4.4 耗能连梁刚度的影响 | 第101页 |
5.4.5 耗能连梁屈服承载力的影响 | 第101-103页 |
5.5 力-位移骨架曲线 | 第103-112页 |
5.5.1 桥墩未摇摆时 | 第103-106页 |
5.5.2 桥墩摇摆时 | 第106-109页 |
5.5.3 骨架曲线验证 | 第109-11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12-114页 |
第6章 功能可恢复混凝土连续梁桥关键构件的设计方法 | 第114-127页 |
6.1 引言 | 第114页 |
6.2 双层挡块的设计方法 | 第114-121页 |
6.2.1 设计目标 | 第114页 |
6.2.2 设计流程 | 第114-116页 |
6.2.3 简化的内侧牺牲型钢板挡块弹塑性时程分析 | 第116-119页 |
6.2.4 外侧钢筋混凝土挡块承载力计算 | 第119-121页 |
6.3 设置可更换耗能连梁的自复位桥墩的设计方法 | 第121-126页 |
6.3.1 设计目标 | 第121-124页 |
6.3.2 设计流程 | 第124-126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26-127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7-130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27-128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128-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37页 |
致谢 | 第137-138页 |
附录A 钢筋混凝土挡块试件配筋图 | 第138-145页 |
附录B 钢板挡块数值计算结果 | 第145-152页 |
附录C 钢板挡块简化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 | 第152-164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