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钢工业区:面向城市风貌特色塑造的建筑风貌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1 传统工业区转型发展的宏观趋势 | 第8页 |
1.1.2 传统工业区转型发展面临丧失特色的危机 | 第8页 |
1.1.3 建筑风貌的城市价值需要被重视 | 第8-9页 |
1.2 研究对象 | 第9-10页 |
1.2.1 首钢工业区 | 第9页 |
1.2.2 城市风貌 | 第9-10页 |
1.2.3 建筑风貌 | 第10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1-13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12-13页 |
第2章 理论研究及实践案例综述 | 第13-36页 |
2.1 理论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2.1.1 国外理论研究 | 第13-14页 |
2.1.2 国内理论研究 | 第14-16页 |
2.2 城市风貌塑造实践案例综述 | 第16-28页 |
2.2.1 国外案例 | 第16-24页 |
2.2.2 国内案例 | 第24-28页 |
2.3 传统工业区更新实践案例综述 | 第28-33页 |
2.3.1 国外案例 | 第28-31页 |
2.3.2 国内案例 | 第31-33页 |
2.4 当前建筑风貌规划的方法与要素体系 | 第33-36页 |
第3章 首钢工业区的基本情况及主要挑战 | 第36-53页 |
3.1 首钢工业区基本情况 | 第36-46页 |
3.1.1 首钢工业区区位特征 | 第36-37页 |
3.1.2 首钢工业区历史沿革及风貌演变 | 第37-42页 |
3.1.3 首钢工业区资源价值 | 第42-44页 |
3.1.4 首钢工业区发展趋势 | 第44-46页 |
3.2 首钢工业区城市风貌塑造中的挑战 | 第46-49页 |
3.2.1 土地开发压力与传统建设强度 | 第46页 |
3.2.2 现代城市功能与传统建筑形式 | 第46-47页 |
3.2.3 现代城市空间形态与建筑元素的再组织 | 第47-48页 |
3.2.4 城市空间活力与城市空间秩序 | 第48-49页 |
3.2.5 新建建筑与原有建筑的协调 | 第49页 |
3.3 首钢工业区城市风貌规划的研究进展 | 第49-53页 |
3.3.1 弹性规划 | 第49页 |
3.3.2 动态演进 | 第49-50页 |
3.3.3 系统更新 | 第50-51页 |
3.3.4 分类保护 | 第51-53页 |
第4章 首钢工业区风貌塑造解读 | 第53-58页 |
4.1 首钢工业区建筑风貌规划方法框架 | 第53页 |
4.2 首钢工业区整体风貌目标解读 | 第53-54页 |
4.3 首钢工业区特征分区解读 | 第54-58页 |
第5章 首钢启动区建筑风貌规划策略 | 第58-85页 |
5.1 首钢启动区基本情况 | 第58-60页 |
5.2 首钢启动区建筑风貌的特征 | 第60-65页 |
5.3 首钢启动区建筑风貌规划的原则 | 第65-66页 |
5.3.1 塑造有层次的建筑风貌 | 第65-66页 |
5.3.2 塑造有特色的建筑风貌 | 第66页 |
5.3.3 塑造有活力的建筑风貌 | 第66页 |
5.4 首钢启动区建筑风貌规划应对 | 第66-85页 |
5.4.1 建筑整体风貌引导 | 第66-68页 |
5.4.2 首钢启动区建筑风貌的要素体系 | 第68页 |
5.4.3 原有建筑改造与更新的风貌规划 | 第68-71页 |
5.4.4 新建建筑修补与加建的风貌规划 | 第71-73页 |
5.4.5 有工业场地空间特色的建筑界面风貌规划 | 第73-85页 |
第6章 结语与展望 | 第85-87页 |
6.1 研究主要结论 | 第85-86页 |
6.2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图表目录 | 第91-94页 |
致谢 | 第94-96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