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引言 | 第11-21页 |
1.1 选题意义和背景 | 第11-12页 |
1.1.1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1.2.1 关于可转换债券的定价方面研究 | 第12-14页 |
1.2.2 可转债融资的发行动机方面研究 | 第14-16页 |
1.2.3 可转换债券融资风险方面研究 | 第16-18页 |
1.2.4 文献评述 | 第18-19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9-20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 本文的框架 | 第20-21页 |
2 可转换债券融资概述及理论基础 | 第21-30页 |
2.1 可转换债券基本概念 | 第21-25页 |
2.1.1 可转换债券的含义及特点 | 第21-23页 |
2.1.2 可转换债券融资发行动机 | 第23-25页 |
2.1.3 可转换债券融资与一般融资方式的区别 | 第25页 |
2.2 可转债融资理论基础 | 第25-28页 |
2.2.1 资本结构理论 | 第25-26页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6页 |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6-27页 |
2.2.4 财务危机理论 | 第27-28页 |
2.3 可转换债券融资风险 | 第28-30页 |
2.3.1 发行风险 | 第28页 |
2.3.2 条款设计风险 | 第28页 |
2.3.3 经营风险 | 第28-29页 |
2.3.4 财务风险 | 第29-30页 |
3 尚德电力可转换债券融资案例介绍 | 第30-38页 |
3.1 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介绍 | 第30-31页 |
3.1.1 行业背景 | 第30页 |
3.1.2 公司概况 | 第30-31页 |
3.1.3 公司股权结构 | 第31页 |
3.2 尚德电力可换债券发行时期财务状况 | 第31-35页 |
3.2.1 盈利能力 | 第32-33页 |
3.2.2 偿债能力 | 第33-35页 |
3.3 尚德电力公司可转债融资事件回顾 | 第35-38页 |
3.3.1 尚德电力可转换债券发行情况 | 第35-36页 |
3.3.2 尚德电力可转债融资违约情况 | 第36-37页 |
3.3.3 尚德电力破产重组情况 | 第37-38页 |
4 尚德电力可转换债券融资风险理论分析 | 第38-41页 |
4.1 尚德电力可转债融资存在的风险 | 第38-39页 |
4.1.1 可转换债券融资的发行风险 | 第38页 |
4.1.2 可转换债券融资的财务风险 | 第38-39页 |
4.1.3 可转换债券的经营风险 | 第39页 |
4.2 尚德电力融资失败的原因 | 第39-41页 |
4.2.1 未选择有利的发行时机 | 第39-40页 |
4.2.2 不合理的投融资方案及设计正确的发行条款 | 第40页 |
4.2.3 公司经营的风险防御机制不完善 | 第40-41页 |
5 本文的结论与启示 | 第41-46页 |
5.1 本案例结论 | 第41-42页 |
5.1.1 尚德电力融资方式与时机选择不当 | 第41页 |
5.1.2 尚德电力长期经营业绩预计不准确 | 第41-42页 |
5.1.3 尚德电力不合理的融资条款设计导致风险增加 | 第42页 |
5.1.4 尚德电力没有合理预估融入资金时产生财务风险 | 第42页 |
5.2 本案例的启示 | 第42-46页 |
5.2.1 对公司经营业绩合理的长期预计可以降低融资风险 | 第42-43页 |
5.2.2 上市公司需要重视融资的发行时机与方式 | 第43页 |
5.2.3 在可转债融资初期需要合理的融资条款的设计 | 第43-44页 |
5.2.4 上市公司必须防范可转债融资时的财务风险 | 第44-46页 |
结束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