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26页 |
1.1 锂二次电池的发展简史 | 第8-10页 |
1.2 锂离子电池概述 | 第10-14页 |
1.2.1 工作原理与基本组成 | 第10-11页 |
1.2.2 正极材料 | 第11-12页 |
1.2.3 负极材料 | 第12-14页 |
1.3 锂离子电池用硅基负极材料 | 第14-19页 |
1.3.1 储锂机理 | 第14-15页 |
1.3.2 纳米硅结构 | 第15-17页 |
1.3.3 硅/碳复合材料 | 第17-19页 |
1.4 锂二次电池用金属锂负极 | 第19-25页 |
1.4.1 锂枝晶的产生与抑制 | 第19-21页 |
1.4.2 电极结构优化 | 第21-25页 |
1.5 问题的提出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第2章 实验方法 | 第26-32页 |
2.1 原料和试剂 | 第26-27页 |
2.2 设备与仪器 | 第27-28页 |
2.3 氧化石墨的制备 | 第28-29页 |
2.4 结构表征设备及原理 | 第29-30页 |
2.5 电化学表征设备及原理 | 第30-32页 |
2.5.1 电极的制备与扣式电池的组装 | 第30-31页 |
2.5.2 测试仪器及方法 | 第31-32页 |
第3章 球状层次化硅/碳复合材料的可控制备及锂离子电池性能研究 | 第32-42页 |
3.1 引言 | 第32页 |
3.2 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 第32-37页 |
3.2.1 材料的制备 | 第32-33页 |
3.2.2 材料的形貌与结构表征 | 第33-37页 |
3.3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表征 | 第37-40页 |
3.4 乳液体系参数对材料形貌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40-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硅/碳一体化电极的结构设计与可控制备及锂离子电池性能研究 | 第42-55页 |
4.1 引言 | 第42-43页 |
4.2 电极的制备与表征 | 第43-47页 |
4.2.1 电极的制备 | 第43页 |
4.2.2 电极的形貌与结构表征 | 第43-47页 |
4.3 电极的电化学性能表征 | 第47-52页 |
4.4 不同原料配比对电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52-5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5章 三维多孔集流体的化学去合金化法制备及金属锂电池性能研究 | 第55-73页 |
5.1 引言 | 第55-56页 |
5.2 集流体的制备与表征 | 第56-58页 |
5.2.1 集流体的制备 | 第56-57页 |
5.2.2 集流体的表征 | 第57-58页 |
5.3 集流体的锂沉积行为研究 | 第58-62页 |
5.4 使用三维多孔集流体的金属锂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 第62-68页 |
5.5 三维集流体孔结构对金属锂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68-7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3-75页 |
6.1 本论文主要结论 | 第73-74页 |
6.2 今后工作展望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1页 |
致谢 | 第81-83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