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3页 |
1.2.2 实际意义 | 第13页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1.3.1 棚户区 | 第13-14页 |
1.3.2 城市棚户区 | 第14页 |
1.3.3 城市棚户区改造 | 第14页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20页 |
1.4.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4.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1.4.3 研究述评 | 第19-20页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2 长沙市城市棚户区改造现状及特征 | 第22-35页 |
2.1 长沙市城市棚户区改造现状 | 第22-25页 |
2.1.1 长沙市城市棚户区改造总体状况 | 第22页 |
2.1.2 长沙市城市棚户区改造类型状况 | 第22-23页 |
2.1.3 长沙市城市棚户区改造区域状况 | 第23-25页 |
2.2 长沙市城市棚户区改造特征 | 第25-35页 |
2.2.1 长沙市城市棚户区改造时序变化特征 | 第25-28页 |
2.2.2 长沙市城市棚户区改造空间分布特征 | 第28-35页 |
3 长沙市城市棚户区改造模式 | 第35-45页 |
3.1 “宗地平衡”模式 | 第35-37页 |
3.1.1 棚改的特点 | 第36页 |
3.1.2 模式的优点 | 第36页 |
3.1.3 模式的不足 | 第36-37页 |
3.1.4 模式的适用性 | 第37页 |
3.2 “区内平衡”模式 | 第37-39页 |
3.2.1 棚改的特点 | 第38页 |
3.2.2 模式的优点 | 第38-39页 |
3.2.3 模式的不足 | 第39页 |
3.2.4 模式的适用性 | 第39页 |
3.3 “市级统筹、综合平衡”模式 | 第39-43页 |
3.3.1 棚改的特点 | 第41-42页 |
3.3.2 模式的优点 | 第42页 |
3.3.3 模式的不足 | 第42-43页 |
3.3.4 模式的适用性 | 第43页 |
3.4 模式总结 | 第43-45页 |
4 长沙市城市棚户区改造效益评价 | 第45-70页 |
4.1 长沙市城市棚户区改造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45-55页 |
4.1.1 指标选取的原则 | 第45-46页 |
4.1.2 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46-50页 |
4.1.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50-51页 |
4.1.4 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51-55页 |
4.2 长沙市城市棚户区改造效益评价 | 第55-65页 |
4.2.1 棚户区改造效益评价指标数据来源及评价思路 | 第55-56页 |
4.2.2 棚户区改造效益评价指标计算 | 第56-57页 |
4.2.3 棚户区改造效益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第57-62页 |
4.2.4 棚户区改造效益评价指标隶属度矩阵确定 | 第62-63页 |
4.2.5 棚户区改造综合效益模糊评价 | 第63-65页 |
4.3 长沙市城市棚户区改造效益评价结果分析 | 第65-70页 |
4.3.1 经济效益分析 | 第65-66页 |
4.3.2 社会效益分析 | 第66-67页 |
4.3.3 环境效益分析 | 第67-68页 |
4.3.4 综合效益分析 | 第68-70页 |
5 长沙市城市棚户区改造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70-73页 |
5.1 政策依据不充分,规划落实难度大 | 第70页 |
5.2 棚户区改造资金缺口大,融资压力大 | 第70-71页 |
5.3 棚户区改造居民拆迁、安置困难 | 第71页 |
5.4 棚户区后续管理困难,社区人文建设欠佳 | 第71-72页 |
5.5 历史景观风貌保护困难,商业开发痕迹过重 | 第72-73页 |
6 长沙市城市棚户区改造对策建议 | 第73-79页 |
6.1 密切结合城市规划,优化棚改政策 | 第73页 |
6.2 拓宽融资渠道,多方筹集棚改资金 | 第73-74页 |
6.3 坚持和谐改造拆迁,实行多元化安置 | 第74-76页 |
6.4 完善棚改后期服务,创建和谐社区环境 | 第76-77页 |
6.5 实行渐进保护式改造,合理开发与利用 | 第77-79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79-81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79-80页 |
7.2 存在的不足 | 第80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7页 |
附录 | 第87-10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101-102页 |
致谢 | 第102-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