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研究--以湖南省娄底市为例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4-25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4-15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5-21页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1.2.3 研究评述 | 第20-21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研究思路 | 第21-2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3.3 研究思路 | 第23-25页 |
2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基础理论 | 第25-34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25-26页 |
2.1.1 资源型产业 | 第25页 |
2.1.2 资源型经济 | 第25页 |
2.1.3 资源型城市 | 第25-26页 |
2.1.4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 | 第26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6-30页 |
2.2.1 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 第26-27页 |
2.2.2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 第27-28页 |
2.2.3 创新理论 | 第28页 |
2.2.4 产业集群理论 | 第28页 |
2.2.5 路径依赖理论 | 第28-29页 |
2.2.6 资源诅咒学说 | 第29页 |
2.2.7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9页 |
2.2.8 循环经济理论 | 第29-30页 |
2.3 产业转型典型案例及经验借鉴 | 第30-34页 |
2.3.1 典型案例 | 第30-32页 |
2.3.2 经验借鉴 | 第32-34页 |
3 新常态对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影响分析 | 第34-41页 |
3.1 新常态的内涵及特征 | 第34-36页 |
3.2 新常态下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制约因素 | 第36-39页 |
3.2.1 产能过剩加剧 | 第36页 |
3.2.2 竞争优势转换 | 第36-37页 |
3.2.3 价值链低端锁定 | 第37-38页 |
3.2.4 环境要素制约 | 第38-39页 |
3.3 新常态下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发展方向 | 第39-41页 |
3.3.1 主导产业集群发展 | 第39页 |
3.3.2 多业态融合发展 | 第39页 |
3.3.3 价值链高端发展 | 第39-40页 |
3.3.4 生产方式绿色发展 | 第40-41页 |
4 新常态下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动力机制 | 第41-49页 |
4.1 产业内部动力—源动力 | 第42-43页 |
4.1.1 技术创新的支撑作用 | 第42-43页 |
4.1.2 协作分工的竞争作用 | 第43页 |
4.2 市场体制动力—主动力 | 第43-45页 |
4.2.1 需求潜力的带动作用 | 第44页 |
4.2.2 供给侧改革的拉动作用 | 第44-45页 |
4.3 组织环境动力—助动力 | 第45-47页 |
4.3.1 制度创新的推动作用 | 第45-46页 |
4.3.2 产业政策的扶持作用 | 第46-47页 |
4.4 各动力的协同分析 | 第47-49页 |
4.4.1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协同 | 第47页 |
4.4.2 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管理协同 | 第47-48页 |
4.4.3 技术与制度的创新协同 | 第48-49页 |
5 新常态下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模式与路径 | 第49-57页 |
5.1 产业转型的一般模式与路径 | 第49-53页 |
5.1.1 转型一般模式 | 第49-50页 |
5.1.2 转型路径设计 | 第50-53页 |
5.2 产业转型模式选择 | 第53-55页 |
5.2.1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53-54页 |
5.2.2 决策方法的选择 | 第54-55页 |
5.3 接替主导产业选择 | 第55-57页 |
5.3.1 现状分析 | 第56页 |
5.3.2 识别对象 | 第56页 |
5.3.3 建立模型 | 第56页 |
5.3.4 情景构建 | 第56页 |
5.3.5 情景分析 | 第56页 |
5.3.6 情景评价 | 第56-57页 |
6 新常态下娄底市产业转型研究 | 第57-79页 |
6.1 娄底市概况 | 第57-63页 |
6.1.1 自然地理区位 | 第57页 |
6.1.2 矿产资源禀赋 | 第57-60页 |
6.1.3 产业发展状况 | 第60-63页 |
6.2 新常态下娄底市产业转型环境的SWOT分析 | 第63-68页 |
6.2.1 转型发展的优势 | 第63-64页 |
6.2.2 转型发展的劣势 | 第64-65页 |
6.2.3 转型发展的机遇 | 第65-66页 |
6.2.4 转型发展的挑战 | 第66-68页 |
6.3 娄底市产业转型模式选择 | 第68-70页 |
6.3.1 确定指标权重 | 第68-69页 |
6.3.2 计算指数值 | 第69页 |
6.3.3 评价结果分析 | 第69-70页 |
6.4 娄底市接替主导产业选择 | 第70-74页 |
6.4.1 主要的影响因素 | 第70页 |
6.4.2 产业选择的对象 | 第70-71页 |
6.4.3 构建层次结构模型 | 第71-72页 |
6.4.4 情景构建与分析 | 第72-73页 |
6.4.5 情景评价 | 第73-74页 |
6.4.6 结果与建议 | 第74页 |
6.5 娄底市产业转型路径与对策 | 第74-79页 |
6.5.1 制定产业规划统筹产业转型 | 第74-75页 |
6.5.2 优化产业布局助推产业转型 | 第75-76页 |
6.5.3 完善市场体制激励产业转型 | 第76-77页 |
6.5.4 实施创新驱动引领产业转型 | 第77页 |
6.5.5 健全保障机制支撑产业转型 | 第77-79页 |
7 结论与讨论 | 第79-81页 |
7.1 结论 | 第79-80页 |
7.2 创新之处 | 第80页 |
7.3 不足与展望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7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