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油气田开发设计与计算论文--采收率研究论文

基于数字岩心的砂岩油藏微观剩余油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8页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9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9-16页
        1.2.1 多孔介质研究现状第9-10页
        1.2.2 微观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研究现状及进展第10-11页
        1.2.3 数字岩心构建以及微观渗流理论研究现状第11-15页
        1.2.4 研究存在的问题第15-16页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方法第16-17页
    1.4 技术路线第17-18页
第二章 数字岩心的建立及分析第18-27页
    2.1 CT扫描法第18-20页
    2.2 图像处理构建数字岩心第20-24页
        2.2.1 移除伪影第20页
        2.2.2 图像去噪第20-22页
        2.2.3 图像分割第22-24页
    2.3 孔隙网络模型的提取第24-25页
    2.4 孔隙网络结构特征分析第25-26页
        2.4.1 几何结构特征评价第25页
        2.4.2 拓扑结构特征评价第25-26页
    2.5 本章小结第26-27页
第三章 基于CT扫描的微观驱替实验研究第27-47页
    3.1基于CT扫描的微观驱替实验方法第27-34页
        3.1.1 实验设备第27-28页
        3.1.2 实验材料第28-29页
        3.1.3 实验流程第29-31页
        3.1.4 实验图像分割第31-32页
        3.1.5 剩余油油簇定量表征第32-34页
    3.2 微观驱替实验样品第34-42页
        3.2.1 四类岩心孔隙结构第34-37页
        3.2.2 不同孔隙结构的数字岩心构建第37-39页
        3.2.3 基于欧式距离的孔隙结构分析第39-42页
    3.3 微观驱替实验结果第42-46页
        3.3.1 三维剩余油可视化第42-44页
        3.3.2 剩余油饱和度变化第44-46页
    3.4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四章 基于孔隙网络模型的微观渗流模拟第47-63页
    4.1 基于孔隙网络模型的岩心孔隙特征分析第47-52页
        4.1.1 表征单元体的提取第47-49页
        4.1.2 基于孔网模型的孔隙结构特征分析第49-52页
    4.2 孔隙级微观流动模拟过程第52-56页
        4.2.1 孔隙级微观流动模拟的孔喉流动参数第52-53页
        4.2.2 毛细管入口压力计算第53-55页
        4.2.3 两相流动模拟过程第55页
        4.2.4 两相流传输性质计算第55-56页
    4.3 基于孔隙网络模型的微观剩余油分布研究第56-61页
        4.3.1 微观剩余油形成模拟第56-57页
        4.3.2 微观剩余油赋存位置表征第57-60页
        4.3.3 润湿性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第60-61页
    4.4 本章小结第61-63页
第五章 微观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第63-74页
    5.1 剩余油微观赋存形态表征第63-68页
        5.1.1 微观剩余油形态分类方法第63-64页
        5.1.2 微观剩余油形态第64-66页
        5.1.3 不同孔隙结构岩心中的剩余油微观赋存形态变化第66-68页
    5.2 微观剩余油赋存位置表征第68-72页
        5.2.1 微观剩余油形成机理分析第68-69页
        5.2.2 不同孔隙结构岩心中的剩余油微观赋存位置变化第69-72页
    5.3 开发调整中的应用研究第72-73页
    5.4 本章小结第73-74页
结论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81页
致谢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微生物与空气交替驱提高采收率数值模拟研究
下一篇:春光超稠油油藏降粘剂—氮气辅助热采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