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超稠油油藏降粘剂—氮气辅助热采技术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7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超稠油降粘开采技术现状 | 第11-14页 |
1.2.2 提高蒸汽吞吐开采效果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3 论文主要内容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春光油田超稠油高粘敏感性因素分析 | 第17-29页 |
2.1 实验部分 | 第17-18页 |
2.1.1 原油和试剂 | 第17-18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1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18-19页 |
2.2.1 稠油粘度测定 | 第18页 |
2.2.2 稠油族组分测定 | 第18页 |
2.2.3 稠油组分相对分子质量测定 | 第18页 |
2.2.4 稠油中元素含量分析 | 第18-19页 |
2.3 春光油田超稠油的组成分析与表征 | 第19-28页 |
2.3.1 温度对超稠油粘度的影响 | 第19页 |
2.3.2 族组分对超稠油粘度的影响 | 第19-20页 |
2.3.3 杂原子及金属含量对超稠油粘度的影响 | 第20-21页 |
2.3.4 胶质和芳香分结构对超稠油粘度的影响 | 第21-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春光油田超稠油降粘剂研制 | 第29-53页 |
3.1 实验部分 | 第29-31页 |
3.1.1 实验仪器 | 第29-30页 |
3.1.2 实验材料 | 第30-31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1-33页 |
3.2.1 降粘率的测定方法 | 第31页 |
3.2.2 沉降脱水率的测定方法 | 第31-32页 |
3.2.3 耐温能力评价方法 | 第32页 |
3.2.4 驱替实验方法 | 第32-33页 |
3.3 春光油田超稠油降粘剂配方研制 | 第33-38页 |
3.3.1 耐温耐盐降粘剂的研制 | 第33-35页 |
3.3.2 稠油渗透剂的研制 | 第35-38页 |
3.4 春光油田超稠油降粘剂体系性能优化研究 | 第38-47页 |
3.4.1 HDS-63 降粘剂浓度的优化 | 第38-41页 |
3.4.2 HDS-15 降粘剂浓度优化 | 第41-45页 |
3.4.3 春光油田超稠油降粘剂最佳配方体系 | 第45-47页 |
3.5 降粘剂-氮气辅助蒸汽驱物理模拟研究 | 第47-52页 |
3.5.1 单纯蒸汽驱的驱油效率 | 第48-50页 |
3.5.2 降粘剂-氮气辅助蒸汽驱的驱油效率 | 第50-5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春光油田超稠油热采工艺参数优化研究 | 第53-75页 |
4.1 研究区块概况 | 第53-54页 |
4.2 地质模型的建立及历史拟合 | 第54-65页 |
4.2.1 模型的建立 | 第54-55页 |
4.2.2 参数准备 | 第55-60页 |
4.2.3 历史拟合 | 第60-65页 |
4.3 蒸汽吞吐参数的优选 | 第65-66页 |
4.3.1 注汽速度优选 | 第65-66页 |
4.3.2 蒸汽干度优选 | 第66页 |
4.4 氮气辅助蒸汽吞吐参数的优选 | 第66-70页 |
4.4.1 氮气注入时机优选 | 第66-67页 |
4.4.2 氮气注入方式优选 | 第67-69页 |
4.4.3 氮气注入量优选 | 第69-70页 |
4.5 降粘剂-氮气辅助蒸汽吞吐参数的优选 | 第70-72页 |
4.5.1 降粘剂注入浓度优选 | 第70-71页 |
4.5.2 降粘剂注入量优选 | 第71-72页 |
4.6 效果预测 | 第72-74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结论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